↑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3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高速扩张的丰田汽车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而中国已进入汽车社会,要想使低碳环保新能源汽车风行于世,有关企业必须瞻前顾后

    B.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拥有数亿资产,对他来说,几百万美元的赞助费不过是杯水车薪,但他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还是拒绝参加这一次的慈善活动。

    C.公交车司机李豪与一名在公交车上行窃的小偷搏斗,不幸被刺身亡,在英雄出殡的那一天,十室九空,广大市民集聚街头,含泪相送。

    D.明明事情就摆在眼前,可就是一拖再拖不愿动手。这种引而不发的行为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不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且,人的个性和谐又是自然和谐的产物。

    B.在这首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大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乐曲声中,我们听到了极为和谐而又令人震撼的音符。

    C.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D.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积极地行动起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管理,文化部近日发出了“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

    理暂行办法”。

    B.失衡的天平如何指向公平,畸形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如何趋向正义,农村与城市、政府

    与市场、产业化与公共性,天平上的这个加减法到底应该怎么算,值得每个教育工作

    者思考。

    C.我部经销如下商品:飞行皮服、将校呢大衣、涤丝棉袄和军用解放鞋,并备有毛毯和

    地毯。

    D.请以《我和祖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字数在1000字以内,严禁

    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以“集权统治”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减字词。(4分)

    生产力被阻碍,竞争力被压抑,人性被蹂躏,集权统治的罪行都大白于天下了。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要闻之一。从此,以“门”命名的各种新闻层出不穷,如“虐囚门”“艳照门”等。最近美国和伊朗之间又出现了所谓“伊朗政府参与刺杀沙特驻美大使”的“刺杀门”,以及沃尔玛在重庆深陷“猪肉门”等。请结合这些政治、经济和娱乐界的事件,简述“门”的含义。(5分)

    ________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中关于张飞退敌的描写,回答问题。(6分)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

    张翼德退曹军与烛之武退秦师,同是退敌,却各有不同。比较二者特点,据此撰写一副对联。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高效利用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域,也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它本身是一件艺术品,人们运用各种元素,如建筑、树木花草、山石、水体、历史文化、交通、通讯……创造一个完备的生存环境。但是,如果城市规划不当,千城一面,枯燥无味,缺乏真趣和个性,就是一个失败的城市。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中国城市建设提出山水城市的科学设想:即把中国传统的山水诗词、山水画、传统山水园林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使远离大自然的人们,返璞归真,享受自然与物质之美。

    山水城市是“可持续的城市”,是“天人合一”的城市。这里山水之自然美被增进,生态被恢复。城市在规划中遵从道家哲学思想,在发展中把握山水之灵魂。山水城市遵循生态的规律,明了自然的变化过程,如同圣保罗的街区在瑞典谷中所尝试的那样。山水城市了解土地的承载容量。它保护山地而非破坏它,在山坡上的任何开发中,它遵守严格的准则以免土壤流失;同时鼓励墓地的更优设计,使它们不破坏山地,而能够创造更多的公园一般的环境。它提倡城市再造森林,将植物和野生动物社区带回城市。山水城市鼓励主动和被动太阳能的利用。建筑设计适应地方气候,并达到节约能源的目标,鼓励水和其他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性地处理城市垃圾的问题,因此城市的资源可以被广泛地使用。

    山水城市是具有人情味的城市。这里是生气勃勃的城市,有许多的机会和工作的选择。有富有生气的街道和热闹的夜生活,在这里,人们可以相会、轻松地休闲,并享受相互的陪伴。这是人性尺度的城市,人们喜爱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里拥有为全民服务的清洁、安全和可负担得起的住宅。这是一个绿色的城市,大大小小的花园遍布全城,所有的人都可以方便地进入,给人们带来绿意与清新。这是邻里守望相助的社区,洋溢着古老而熟悉的街区感觉。这是一个和谐的社区,不同背景的族群都可以相互融合,愉快地生活与工作。这是人情丰富的城市,追求“四海一家”的理想。温斯顿·邱吉尔曾说过:建筑“人造建筑,塑人。”在许多方面,行为科学家证实了这个观点。尽管物质规划并不能保证社区的形成,实体设计也不应被忽略。重视行为科学,也将对建立人情味的城市大有裨益。

    山水城市是具东方气质的城市。这里珍视历史肌理,保护地标,并尽力整修这些地标使它们适应于新的高效使用,并热诚地学习本土建筑,同时寻找新的途径去表达它。这里的地方政府鼓励本土建筑传统在新的公共建筑中得以充分体现。在这里公众艺术日新月异,艺术家和城市设计者之间通力合作,百花齐放。每一个街景都被改善,每一个街灯、垃圾箱、座凳、人行道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十分安全、舒适并符合地方风格。市内招牌经过合理的管理,对于需要更多招牌的场所,也有设置霓虹灯、广告板的地方。对于招牌需要得到限制的地方,不但商业所需的数量最少的标志得以设置,同时对居民的干扰达到最小。精美的中国书法也受到喜爱并得以发扬。

    总之,山水城市是重新发现自身历史、重新聚焦于它的未来的城市,是东方与西方、新与旧交融的城市。

    (选自《中国园林》2010年02期《“山水城市”概念探析》,有改动)

    1.从原文看,下列对“山水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水城市是把中国传统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山水园林融合起来的城市。

    B.山水城市注重“天人合一”,注重山水的自然美,遵循道家的哲学思想。

    C.山水城市讲究人情味,这里的人们可以任意选择机会和工作,四海一家。

    D.山水城市注重建筑的本土特色,街景布置安全、舒适并符合当地的风格。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段首先指出城市应该是一件艺术品,讲究真趣和个性,然后引出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这一概念。

    B.三、四、五段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的内涵,指出山水城市必须

    天人合一、具有人情味和东方气质。

    C.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指出山水城市不是简单的回归自身的历史,而应注重

    东方与西方、新与旧之间相互交融。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清晰,主体部分在阐释“山水城市”这一概念

    时通过举例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说明。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水城市天人合一的特点就要遵循生态的规律,不破坏山地,能够设计并且建造出

    更多的公园。

    B.山水城市具有人情味体现着城市的和谐,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相互融合,愉快地生

    活工作。

    C.山水城市具东方气质就要珍视历史肌理,保护地标,要尽力整修它们并通过寻找新

    途径去表达。

    D.山水城市是重新发现自身历史、重新聚焦于它的未来的城市,是钱学森当年提出的

    中国城市建设设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心 与 手

    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身边摆满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即刻脸上浮现出妩媚的笑颜,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有个赚钱的好去处,所以——,当然警长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大使,但是——”

    “大使,”姑娘兴奋地说道,“你可别再提大使了,大使可不需要做这种事情,这点你应该是知道的。你现在既然成了一名勇敢的西部英雄,骑马,打枪,经历各种危险,那么生活也一定和在华盛顿时大不一样。你可再也不和老朋友们一道了。”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我想这儿的空气适合于我。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你现在去不了东部太遗憾了。”她一面说着,一面重新整理好衣裳,恢复起仪态,“但我想你一定会继续旅行到内森维茨的。”

    “是的,”埃斯顿回答,“我要去内森维茨。”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的情节并不复杂,以小说常有的“误会法”引起,即从年轻女子看出埃斯顿是警长而展开以后的一系列情节。

    B.年轻女子在本故事中是一个起重要作用的人物,她与埃斯顿见面时埃斯顿只能用左手握住她的手而形成的尴尬局面,是表现真正警长是谁的关键情节。

    C.“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这句话点明了警长的一切做法都是为了取悦姑娘。

    D.年轻女子的“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一句话,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E.小说结尾用坐在一旁的一位旅客的话“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对警长加以赞扬,并点明了人物身份。

    2.小说中写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你认为警长“棒”在何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结尾处点出埃斯顿是罪犯,请结合具体情节,对这一结局的合理性作简要分析。(7分)

    4.小说以“心与手”为题,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故《春秋》‘王者无外’。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正二国废,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

    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有删节)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xū,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用帛制成。③传:zhuàn,凭证。④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博士徐偃使风俗行:巡察

    B.臣宜坚执锐被:披、穿

    C.不足以一方之任亢:对抗

    D.必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羁:束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以辩博能属文闻郡中②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

    B.①复传,还当以合符②单于使陵至海上,武置酒设乐

    C.①此使者前弃繻生也②见犯死,重负国

    D.①军无横草功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终军年少时以口才好、知识广博而闻名,正因为他通晓《春秋》,才能发现徐偃解经的破绽,同时他的能言善辩在驳斥徐偃狡辩时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B.徐偃出使外国时,假托皇帝的命令,独断专行,事发后对张汤的弹劾巧言狡辩。终军审理此案,接连诘问,使徐偃理屈词穷,最终承认自己有罪该死。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出谋划策,趋吉避凶。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可是由于南越宰相吕嘉不愿意归顺汉朝,出动军队杀害南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不幸遇难。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5分)

    (2)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③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④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起首两句中的“暮”和“归”两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诗人这才踏上归途。

    B.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苍茫寥廓之感。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中,“入”和“拂”两字赋景物以人的情态。

    D.最后几句意思是说,主客在欢言挥酒、长歌曲尽之下,不知不觉就到夜深了。

    2.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别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2.越陌度阡,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4.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

    5.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6. 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7.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渔舟唱晚,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晚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见星空晴朗,便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一边仰头看着天空,一边慢慢地走着。不料前面有个深坑,一脚踩空,掉了下去,待他明白过来,身子已泡在水里了,水虽淹及胸部,离路面却有二三米,出不来,只有高呼救命。泰勒斯被路人救出了水坑,他抚摸着摔痛了的身体,对那路人说:“明天会下雨!”那路人笑着摇摇头走了,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泰勒斯十分钦佩。有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两千年后,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听到了泰勒斯的这个故事,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底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