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其他题 2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其他题 共 2 题
  1. 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如果说人向前走是拍电影的话,那么回忆就是在看电影,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导演,也是生命的主角,因渡过悠悠岁月长河,留下斑驳的刻苦míng(         )心,记忆中那群无忧无虑的孩子笑得是那般没心没肺,zhì(         )嫩的脸上流露出一泓清澈,然而落燕分飞的那一shùn(         )间,我们的人生便有了不同的guǐ(        )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下面语境,为横线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字母填在横线上。(3分)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多一份自信,少一份________;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多一份感激,少一份________;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寻找别人最好的一面,多一份肯定,少一份________。

    A、挑剔      B、颓丧      C、抱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古诗文名句填空。(8分)

    1.采菊东篱下,_____  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 。  (晏殊《浣溪沙》)

    4.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密州出猎》)

    5.《观刈麦》中表现农民劳动的艰辛的句子: 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6.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达了诗人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某同学有一段没有写完的文字,请你在空白处写上恰当的内容。(4分)

    松树的风格在于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可以茁壮的生长。

    它不畏天,即使电闪雷鸣,即使狂风暴雨,它依旧生长着;

    它不择地,哪怕石缝狭小,哪怕________,它依旧生长着;

    它不靠人,就算无人施肥,就算________,它依旧生长着。

    松树的风格启示着我们:________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1年2月7日,知名学者于建嵘在微博上发出倡议: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网友纷纷表示要关注乞讨儿童,同心协力让被拐儿童圆回家的梦。下面是一份调查表,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某地大学生在倡议发出后________。(3分)

    某地中学生在该倡议前后上网内容调查情况对比表

    时间

    浏览乞讨儿童的相关信息

    其他(聊天、游戏、查找学习资料等)

    2011年2月5日(倡议前)

    3%

    97%

    2011年2月9日(倡议后)

    71%

    29%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活动。(5分)

    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学校开展了“我与家长共读名著”的读书活动。

    1.你会和家长共读哪本名著呢?请写出它的名字并作简略介绍。(3分)

    2.在此活动中张家父子同读《水浒》, 当他们读到“鲁提辖打死镇关西”这一情节时,引发了一段对话。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对话。(2分)

    崇拜英雄的儿子说:________

    身为律师的爸爸说: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玉米人》,完成小题。(共15分)

    玉米人  迟子建

    (1)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2)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沃尔玛超市和工人文化宫,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3)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钱一穗?”

    (4)“一块五。”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5)“我想买四穗。”我说。

    (6)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

    (7)“ 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我说。

    (8)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

    (9)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10)“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11)这让我大惑不解。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帐?”

    (12)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13)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心底里骂着他“蠢 货”,掉头而去。到了中山路革街相交的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了,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好吃了再来啊。”

    (14)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的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地安闲,那么地从容

    (15)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黧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

    (16)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选自《迟子建散文》)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3分)

    2.简要分析文章14段玉米人从“惊恐”到“安闲从容”的原因。(4分)

    3.文章15段说“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怎样理解“神灵之光”?你觉得“他”身上哪些地方具有“神灵之光”?(4分)

    4.文中提到两个烤玉米的人,结合现实生活,你更赞同哪位玉米人的做法?(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教育你的父母》,完成小题。(共15分)

    教育你的父母  梁实秋

     “养不教,父之过。”现在时代不同了。父母年纪大了,子女也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话说起来好像有一点刺耳,而事实往往确是这样。

     “吃到老,学到老。”前半句人人皆优为之,后半句却不易做到。人到七老八十,面如冻梨,痴呆黄老,步履维艰,还教他学什么?只会含饴弄孙,或只坐在公园木椅上晒太阳。这时候做子女的就要因材施教,教他的父母不可自暴自弃,应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生七十才开始”。

     代沟之说,有相当的道理。不过这条沟如何沟通,只好潜移默化,子女对父母向来便耳提面命。上一代的人有许多怪习惯,例如:父母对于用钱的方式,就常不为子女所了解。年轻人心里常嘀咕,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一个钱也带不了棺材里去!一个钱看得像斗大,一串串地穿在肋骨上,就是舍不得摘下来。眼瞧着钱财越积越多,而生活水准不见提高。嘀咕没有用,要事实上逐步提示新的生活模式。看他的一把坐椅缺了一只脚,垫着一块砖,勉强凑和,你便不妨给他买一张转椅躺椅之类,看他肯不肯坐。看他的衣服捉襟见肘,污渍斑斑,你便不妨给他买一件松松大大的夹克,看他肯不肯穿。这当然不免要破费几文,然而这是个案研究的教学法,教具是免不了的。终极目的是要父母懂得如何过现代的生活,要让他知道消费未必就是浪费。

     教育的方法多端,言教不如身教。父母绝非低能,大抵也会知道模仿。在公共场所,如果年轻人都知道不可喧哗,他们的父母大概也会不大声说话如果年轻人都知道鱼贯排队,他们的父母也会不再攘臂抢先。________种种无言之教,影响很大,父母教育儿女,儿女也教育父母。

    有些父母在行为上犯有错误,甚至恶性重大不堪造就,为人子者也负有教育的责任。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这就是说,父母有错,要委婉劝告,不可不管;他不听,也不可放弃不管,更不可怨恨。当然,更不可以体罚。看父母那副孱弱的样子,不足以当尊拳。

    (选自《读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第3段“要让他知道消费未必就是浪费”中“未必”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4分)

    3.阅读全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教育父母?(4分)

    4.第4段划线句有什么作用?你能在空白处再补充一个类似的例子吗?(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共4分)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李益

    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受降城:指灵州城,贞观年间唐太宗于此受突厥降。②回乐烽:灵州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③芦管:又名胡笳,卷芦叶而成之吹奏乐器。

    1.这首诗的前两句借哪些比喻来渲染出月夜的独特景色?(2分)

    2.古典诗词意蕴丰富, 本诗末句“一夜征人尽望乡”深得读者好评,你认为好在哪里?(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4分)

    ①项为之(           )      ②喷以烟(            )

    正浓(            )      ④数十(              )

    2.请把文言句子“故时有物外之趣。”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3.文中“明察秋毫”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阅读全文再找出两个成语。(2分)

    ①________②________

    4.阅读全文,请你说说少年沈复是如何得到“物外之趣”的?(至少写出两点)(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2分)

    【甲】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謇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具体含义。(3分)

    ①由是先主遂亮(              )

    辍业投笔叹曰(              )

    ③小子知壮士志哉(              )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一样的是(          )(3分)

    A.先主器

    B.将军岂愿见

    C.徐令彪少子也

    D.左右皆笑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译为现代汉语。(2分)

    4.班超胸有大志,【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也表现出诸葛亮胸有大志;他们都不为世人理解,【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作文(60分)

    同学们,回首初中两年多年的生活,是否有让你乐在其中的时刻?这些精彩的时刻都将成为你们人生路上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要让临近毕业时那忙碌的学习,使你们忘却了初中生活的美妙滋味。

    请以“乐在其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2)字数不少于600;(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