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5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5 题
  1. 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进国泰民安,分裂将导致国运衰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 伊犁将军   B. 宣政院   C. 驻藏大臣   D. 乌里雅苏台将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在位时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以下措施哪些体现了他关注民生:①轻徭薄赋,让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话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是( )

    A. 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 沟通了涿郡和余杭

    C. 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 有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特征的是( )

    ①澶渊之盟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③忽必烈建立元朝④戚继光抗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时期最终完成。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   B. 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C. 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多个民族组成的优秀而伟大的民族,民族团结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以下图片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B. 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C. 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D. 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是郭沫若所写的挽联。这幅挽联称颂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岳飞抗金     D.文天祥抗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社会秩序动荡   B. 边疆防御巩固   C. 军政实现合一   D. 皇权高度膨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有 ①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②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盛产青花瓷  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许多较大商业城市   ④在江南的丝织业中心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我国历史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依据下列管辖措施判断该边疆地区应是( )

    A. 台湾   B. 东北   C. 西藏   D. 新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朝时,我国曾遭受过哪些国家的侵略:①日本 ②英国 ③荷兰 ④葡萄牙 ⑤沙俄   (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古代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同学们纷纷投稿。其中无法通过小组长审核的是( )

    A. 漫话“焚书坑儒”   B.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张骞与丝绸之路   D. 清朝“文字狱”之我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材料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个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为中外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

    材料二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依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回答,郑和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技术条件有哪些?

    材料三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怎样的社会特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科举制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1)为改变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唐朝时社会对科举考试十分重视,当时人把榜上提名、高中者成为“登龙门”。唐太宗在金銮宝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月:“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

    (2)材料二图所反映这种制度唐太宗时是如何完善的? 

    材料三 后世人嘲讽明朝以后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们高低。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辜负光阴,”明朝学者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人也。”

    (3)根据材料三回答,明朝的考试制度叫什么?唐太宗顾炎武对此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并说明其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