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0 题,其中:
单选题 16 题,综合题 1 题,解答题 1 题,实验题 1 题,推断题 1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6 题
  1. 对于反应4NH3+5O2=4NO+6H2O,下列为4种不同情况下测得的反应速率中,表明该反应进行最快的是

    A.v(NH3)=0.2 mol/(L·s) B.v(O2)=1.4 mol/(L·min)

    C.v(H2O)=0.25 mol/(L·s) D.v(NO)=9 mol/(L·min)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HCl3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

    B.1mol甲烷生成CCl4最多消耗2mol氯气

    C.标准状况下,11.2LCCl4中含有C—Cl键的数目为2NA

    D.在点燃甲烷气体之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二氧化氯(ClO2)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公认的新时代绿色消毒剂,其特点是:无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有三效(广谱、高效、快速)。经大量实验研究表明,ClO2对细胞壁有较强的吸附和穿透能力,反应释放出的原子氧将细胞内的酶氧化,从而起到杀菌作用,研究表明,ClO2在浓度低于100mg·L−1时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的影响。在“新冠”疫情防控中ClO2也被广泛的用于公共场所的消杀。下列关于ClO2的说法正确的是

    A.ClO2能用于消毒是因为它是氯的最高价氧化物

    B.在进行消毒作业时使用的ClO2溶液浓度越大越好

    C.ClO2杀菌力强,是一种比“84”性能更优越的消毒剂

    D.ClO2可与NaOH在一条件下发生反应,产物只有NaClO3和H2O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一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酸,其中H2SO4和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4mol·L-1和2mol·L-1,取10mL此混合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待反应结束后,可产生标准状况下的气体的体积为(假设反应中HNO3的还原产物全部为NO)

    A.224mL B.448mL C.672mL D.896mL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化学家与其所作的突出贡献不匹配的是

    A

    B

    C

    D

    舍勒

    凯库勒

    阿伏伽德罗

    门捷列夫

    发现了氯气

    提出了苯的环式结构

    最早提出分子的概念

    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

    A.A B.B C.C D.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 B.氮气的电子式:

    C.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为 D.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对于可逆反应2M(g)+N(g)2P(g)达到平衡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 B.反应已经停止

    C.M、N全部变成了P D.速率之比为v(M)∶v(N)=1∶2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恢复了磁性,其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关于“钴酞菁”,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钴酞菁”分子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钴酞菁”分子既能透过滤纸,又能透过半透膜

    C.“钴酞菁”分子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D.“钴酞菁”分子直径比Na+直径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不同条件下,用O2氧化一定浓度的FeCl2溶液过程中所测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A. Fe2+的氧化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

    B. 由②和③可知,pH越大,Fe2+氧化速率越快

    C. 由①和③可知,温度越高,Fe2+氧化速率越快

    D. 氧化过程的离子方程式为:4Fe2+ + O2 + 4H+ == 4Fe3+ + 2H2O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某铁—空气电池放电时,其原理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极质量不变

    B.b极为电池负极

    C.电子从a电极经负载流向b电极

    D.该装置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实验室从海带中提取碘的部分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完成步骤①需要装置III

    B.完成步骤③需要装置I

    C.完成步骤⑤需要装置II

    D.完成步骤②和④需要装置IV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门捷列夫在对前人发现的元素进行研究进而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并用它科学地预测了铝的下方有一种与铝类似的“类铝”元素。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德朗发现了这种元素,命名为“镓(Ga)”,它的性质和门捷列夫的预测相吻合。镓与铝是同主族元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镓的金属性比铝的强 B.镓的原子半径比铝的小

    C.镓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 D.氮化镓的化学式是GaN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分子式为C4H9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A、B、C、D、E分别是Cu、Ag、Fe、Al、Mg五种金属中的一种。已知:(1)将A、C用导线相连后放入稀H2SO4中,C的表面有气泡产生;(2)将B放入D的硝酸盐中,B的表面析出单质D;(3)将C、E放入冷浓硫酸中,均无明显现象,由此可以推断五种金属A、B、C、D、E依次可能为

    A.Fe、Cu、Al、Ag、Mg B.Mg、Cu、Al、Ag、Fe

    C.Al、Cu、Mg、Ag、Fe D.Mg、Ag、Al、Cu、Fe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列解释实验事实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铜粉中滴加稀HNO3溶液,产生气体:Cu+2H+===Cu2++H2↑

    B.向FeCl2溶液中通入氯气,溶液变为黄色:Fe2++Cl2===Fe3++2Cl-

    C.向CuSO4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沉淀:Cu2++2OH-===Cu(OH)2↓

    D.向FeCl3溶液滴加几滴KSCN,溶液变红色:Fe3++3SCN-===Fe(SCN)3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有关Na2O2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做漂白剂 B.阳离子与阴离子的个数比为1:1

    C.属于碱性氧化物 D.与水反应每生成1molO2,转移NA个e-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1 题
  1. 元素周期表(律)在学习、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周期

    IA

    0

    1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2

    3

    4

    (1)元素①~⑧中,金属性最强的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非金属性最强的是______,用电子式表示上述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过程____________。

    (2)中国青年化学家姜雪峰被国际组织推选为“元素⑦代言人”,元素⑦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____,其氢化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素①和③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下图模型表示的分子中,可能由①和③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结构简式作答)。

    (4)元素③、⑤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较强的是_________(填化学式),说明你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族元素砷(As)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

    ①砷(A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砷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4

    b.推测砷有多种氧化物

    c.⑥的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大于砷的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解答题 共 1 题
  1. (1)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在2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时间(min)

    1

    2

    3

    4

    5

    氢气体积(mL)(标准状况)

    50

    120

    232

    290

    310

    ①上述实验过程中,反应速率最大时间段是________(选填字母作答),该时间段反应速率最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0~1min     B.1~2min    C.2~3min    D.3~4min    E.4~5min

    ②求2~3分钟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不变)。

    (2)某温度下在容积为1L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

    A.X的浓度不再改变

    B.Y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C.容器内气体的总压强保持不变

    D.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③反应进行到2min时,Y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

    (3)燃料电池可以将气体燃料和氧气直接反应产生电能,其效率高、污染低,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利用方式。但传统燃料电池使用氢气为燃料,而氢气既不易制取又难以储存,导致燃料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科研人员尝试用便宜的甲烷、乙烷等碳氢化合物为燃料,设计出新型燃料电池,使其成本大大低于以氢气为燃料的传统燃料电池。请写出以甲烷为燃料、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的该新型燃料电池工作时负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实验题 共 1 题
  1. 某小组为探究Cl2、Br2、I2的氧化性强弱,设计实验如下:

    资料:稀溴水呈黄色;浓溴水呈红棕色;碘水呈棕黄色。

    实验Ⅰ

    实验Ⅱ

    取ⅰ中的黄色溶液少许,加入KI溶液,再加入淀粉溶液。

    (1)ⅰ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Ⅰ中ⅰ和ⅱ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甲同学认为:实验Ⅱ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得出氧化性Br2>I2。

    ②乙同学对上述实验进行反思,认为实验Ⅱ不能充分证明氧化性Br2>I2,他补做了实验Ⅲ。

    实验Ⅲ

    另取ⅰ中的黄色溶液少许,先加入足量的NaBr固体,充分振荡,然后加入KI溶液和淀粉溶液。

    补做实验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实验Ⅰ和Ⅲ,得出Cl2、Br2、I2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

    (5)实验室的氯水都是实验前新制备,其制备的方法是将氯气通往蒸馏水中使其充分溶解而得到。实验室可用如图装置来制备氯水,下列对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甲装置中所用药品为浓盐酸和二氧化锰

    B.若在装置乙、丙之间增加一个如图(a)所示装置,制备的氯水更纯净

    C.为提高氯水的制备效率,可在丙装置中的长玻璃管下端接一个如图(b)所示的多孔球

    D.为了充分吸收尾气并防止倒吸,丁装置可选用如图(c)所示装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推断题 共 1 题
  1. 某烃A是有机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其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A还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A可发生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D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②⑤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____)。

    (3)利用反应①制备的B中常常还含有少量的A,在实验室中如何除去B中含有的少量杂质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试剂及操作方法)。

    (4)某科研工作者以A为原料成功合成一种分子式为C6H14的物质F,物质F的可能结构有_________种,物质F与B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A、B、C、D)。

    A.同一种物质B.互为同分构体C.互为同系物D.互为同素异形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