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4 题
  1. 在分封制下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从而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此现象主要说明

    A. 封制有助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

    B. 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

    C. 封制度加强了中央与地方联系

    D. 封制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夏、商都城以宫城为中心,宫室族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宫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这反映出当时

    A. 具有原始民主制的残余

    B. 皇权至上

    C. 政治生活等级森严

    D. 王权至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袱姑。后武则天从之,由此可见影响武则天决策的因素是

    A. 儒家文化的影响

    B. 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

    C. 宗法思想的影响

    D. 封建伦理的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代台谏分职: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谏官之位命在宰相,照唐人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有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关于唐代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 台谏分职加强了相权

    B. 台谏分离削弱了皇权

    C. 标志了官僚制度的成熟

    D. 减少了决策的失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

    A. 阶层的流动性有限

    B. 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

    C. 具有封闭性

    D. 违背了公平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合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事件

    A. 导致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B. 促进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C. 导致列强侵华深入中国内地

    D. 说明清政府缺乏契约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太平天国期间,为解决军费问题,协调作战,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收取厘金。该现象反映了

    A. 满汉官员地位改变

    B. 曾国藩形成地方割据

    C. 中央集权削弱

    D. 清政府土崩瓦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南方张骞则因“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前已有勾结。”而忧虑。他们的忧虑侧面反映了

    A.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 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

    C. 列强支持清政府

    D. 国家面临着分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吴佩孚联合一帮将领致电大总统徐世昌:“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逮捕者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进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这反映出

    A. 北洋军阀内部出现了分裂

    B. 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五四运动具有群众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27年夏,全国工会会员达280万人,农民协会会员900余万人,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各地党组织领导建立了一大批工人武装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这说明了

    A. 中共党认识到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B. 大革命期间农村革命活动更深入

    C. 新三民主义得到了彻底地实施

    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具有可行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0年阎、冯、桂三派军阀联合反蒋,中原大战爆发,中共中央提出乘机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没能认清中国革命性质

    B. 没有抓住中国的主要矛盾

    C. 未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D. 因时制宜,政策灵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41年2月,以美国罗斯福总统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表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之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由此可推知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B. 美国放弃反共政策

    C. 中国战场日益重要

    D. 蒋介石放弃抗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2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代表会议下政府所有。”1941年边区政府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能力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转变说明

    A. 违背了土地革命路线初衷

    B. 土地革命始终是党的工作重心

    C. 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D. 敌后根据地斗争形势严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体,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制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此项规定体现了

    A. 社会主义原则

    B. 人民民主原则

    C. 体现政治协商原则

    D. 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49年4月23日,国民政府南迁广州,要求各国大使馆随迁,除苏联随迁外,美国及其他国家均留南京,等待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对上述现象采取的外交方针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一边倒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在古代雅典,雅典人总是具有居高临下俯视国家官员的“主人”的意识,而官员是理所当然的仆人。能为这一意识提供保障的制度是

    A. 十将军委员会

    B. 地区部落选举制

    C. 五百人议事会

    D. 公民陪审法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翻开罗马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话:“遵守你自己制定的法”,“虽然朕不受法律束缚,可是朕是遵照法律来生活的”,这些话体现了罗马法

    A. 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B. 具有平等的原则

    C. 法律至上原则

    D. 具有正义和理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840年英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因此有人认为“1832年的议会改革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催化剂”,下面最能支持这个理论的依据是1832年议会改革

    A. 缓和了资产阶级间矛盾

    B. 提高了女王的政治权威

    C.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

    D. 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杰斐逊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概括地说,就是横向分权与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杰斐逊所提的纵向分权指的是

    A. 联邦体制

    B. 三权分立体制

    C. 中央集权制

    D. 总统共和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1689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也是政治的中心,但英国内阁稳定,政局稳定,这是因为法国

    A. 君主制更符合法国国情

    B. 共和制是妥协的产物

    C. 权利的制衡不健全

    D. 议会是权利中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德国联邦议会58个议席中,普鲁士17席,拥有否决权(14票否决权),但据宪法,其它各邦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确保自己权利,实施否决权,这能说明1871年宪法

    A. 专制色彩浓厚

    B. 普鲁士地位显著

    C. 联邦主义色彩

    D. 有利于国家统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关于十月革命的爆发,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据此可知

    A. 临时政府失去了群众支持

    B. 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偶然性

    C. 临时政府放松了警惕

    D. 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40年代在美国的策划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50年代上半期美国在亚洲建立起“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

    A. 美苏争霸加剧

    B. 冷战中心在转移

    C. 冷战加剧

    D. 中美对抗加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国际舆论和学术界总会流行一些新名词,新概念,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先后出现亚洲四小龙,金砖四国,欧盟,“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名词的出现本质上说明:

    A. 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强

    B. 美国霸主地位丧失

    C.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

    D. 国际主导力量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廷遂于1905年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建议进行“立宪“。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政府还致力于对社会的整合,试图实现国家与社会领域间的平衡和共赢,从而具有了向现代公民国家发展的导向。为此,清政府制定多项法律(如《集会结社律》、《钦定报律》等)来规范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放松了对舆论界和公民集会结社的限制。但是,新闻报刊的创办和新式社团的组建带来的是社会运动的勃兴。对此政府当局缺乏应对的权威、经验和智慧,而社会舆论界同样缺乏理性的自我克制——报刊舆论日渐激进,新式社团则缺乏统一行动并与政府进行协商的能力,这导致政府和社会舆论界从互动走向对抗。清末的国会请愿运动体现了社会舆论界的民主诉求,然而国会请愿运动的日渐激进化以及政府当局的压制举措,使得两者之间的对抗走向难以调和的境地。

    ——郭绍敏:《重新审视清末宪改:国家建设视野和政治科学范式》

    材料三:本明治维新之初,日本天皇即于l868年4月发布《维新政体书》,开宗明义宣布了天皇的五条誓文:第一,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第二,上下一心,盛行经论;第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勿使人心倦怠;第四,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第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为社会经济和政治法律制度的最初改革确立了基本原则。这五条誓文是明治政府对封建旧体制进行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政治纲领。随之而来的是一场以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为基本内容的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日本的改革一开始便把目标定在国家的现代化上。

    ——贾占军《浅析中日近代宪政之路的异同及原因》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日本宪政改革,分析清末宪政运动失败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公布《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户口管理条例,基本统一了全国城市的户口登记制度。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奠定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198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通知规定,农民可以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并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1985年7月,公安部颁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决定对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寄住证》制度,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居留,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主要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志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宣告中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户籍改革的阶段。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户籍改革变化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自6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两国边防军在珍宝岛地区不断发生摩擦,边界紧张局势日趋加剧。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70余人,装甲车两辆,卡车和指挥车各一辆,侵入珍宝岛,打死打伤中国边防战士多人。我国守岛巡逻队被迫自卫反击,激战一小时,打击了入侵者。3月4日后,苏联边防军和飞机再次入侵珍宝岛。3月15日,苏联出动步兵200余人,坦克20余辆,装甲车30余辆,在飞机和纵深大口径火炮掩护下,连续向我国守岛军民发起三次攻击。我国守岛指战员、民兵和群众紧密配合,艰苦奋战9小时,打退了苏军的进攻。3月17日,苏联出动步兵百余人,坦克3辆,又一次登岛疯狂向我国进攻。我国边防战士奋起自卫,以猛烈的炮火予以反击。珍宝岛反击战的胜利,保卫了国家领土的完整,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事件之后,中苏双方试图恢复1964年的边境谈判,但双方积怨太深谈判难有进展。苏联在报纸上发布准备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打击的威胁,同年8月,苏军在中苏西部边界铁列克提(今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对中方实行报复性打击,双方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这一系列事件史称"中苏边界冲突”1969年9月11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和周恩来等会晤。之后局势得到缓解,但没有实质解决。1990年,珍宝岛归属问题得以解决,1991年俄罗斯承认珍宝岛属于中国。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珍宝岛冲突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珍宝岛归属问题最终解决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历史人物评价)

    乡村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陶行知的一生和乡村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1927年南京政府在政治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乡村改造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环境。陶行知出身于贫苦农民的家庭,深知农民的疾苦,这为他以后投身于乡村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针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社会颓势,他创造性研究中国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性探究活动,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团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积极探索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应以乡村实际生活为指针,必须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生活中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教什么。教育要紧紧围绕着生活,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过去的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只有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才是活的乡村教育。陶行知主张通过学校造就出文化细胞,再进一步结成文化网,从而使学校教育在普及文化方面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效力,以最终实现农夫农妇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在陶行知看来,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

    ——摘编自霍玉敏《论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文学作品往往能反映历史信息。

    《竞选州长》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870年。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展开,"我"代表独立党与斯坦华脱·勒·伍福特先生和约翰·特·霍夫曼先生(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代表人物一起参加纽约州州长的竞选。开始,"我"觉得自己有超过这两位先生的显著优点,但心里却像有一股浊流在涌动一样。因为"我"的良好的名声在政敌的眼中成了一种阻碍他们走向成功的障碍,过几天"我"在阅读报纸时,发现了一篇关于"我"的文章,"我"竟然被指控有伪证罪。"我"当时愕然不已,后来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控诉起"我"来,各种各样的污蔑,诸如:伪证犯、蒙大那的小偷、挖坟盗尸犯、酗酒狂、肮脏的贿赂犯、可恶的行贿者进行中伤给"我"加上了各种各样的罪名,最终使"我"放弃了竞选。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