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晚明文献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贵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材料表明当时

    A. 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

    B. “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

    C. “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

    D. 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的《波兰灭亡记》、康有为的《波兰分灭记》为典型代表,亡国史研究持续不衰,仅1901--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1915年5月9日,因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问题,5月9日被定为国耻纪念日,由此导致又一波国耻史著作出版的高潮。这反映了研究者的

    A. 创新精神

    B. 求真意识

    C. 时代情怀

    D. 全球视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篡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这些举措

    A. 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

    B. 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 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

    D. 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A.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 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 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D. 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后,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这些公司在上市时,把股价故意定得偏低,并面向所有的人销售。这一举措

    A. 加强了国家干预力度

    B. 扩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C. 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

    D. 提高了国民的工资收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A. _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

    B. 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

    C. 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

    D. 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A. 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

    B. 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C.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D. 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

    A. 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B. 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 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

    D. 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世纪70年代,英国正在享受自由贸易、市场扩大带来的经济繁荣,这造成了英国对时代潮流认知的迟钝,最终丧失了工业领先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

    A. 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B. 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C. 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来临

    D. 代议制确立和完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

    A. 推动了儒释道融合

    B. 革新了选官制度

    C. 提出家国一体观念

    D. 设刺史以察民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太宗时

    中书省(中书令)

    门下省(侍中)

    尚书省(左右仆射)

    高宗时

    西台(右相)

    东台(左相)

    中台(左右匡政)

    玄宗开元初年

    紫微省(紫微令)

    黄门省(黄门监)

    尚书省(左右丞相)

    表1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A. 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   B. 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 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D. 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

    工业部门

    国营经济

    私营经济

    水电工业

    89%

    11%

    冶炼工业

    90%

    10%

    机器制造业

    73%

    27%

    化学工业

    75%

    25%

    饮食品工业

    23%

    77%

    服饰品工业

    8%

    92%

    A.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B. 民营资本受到官僚资本的压制

    C.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D. 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一直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是否到过中国存疑。马可•波罗生前曾面对亲友的责难,表白绝来言过其实,其所见异事“尚未说到一半”。1995年,英国学者吴芳思(Frances Wood) 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否认其到过中国;1999年,中国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出版《马可•波罗在中国》,确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论争的主要问题大体为: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无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马可。波罗书中没有提及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书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是波斯语名等。

    有人从争辩双方的学术背景方面进行了论证,几乎中国所有蒙元史学者都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英国学者吴芳思是否认派的代表,其不是研究蒙元史的专家;只是中国问题的研究者。

    --据刘大年《历史学理论的建设问题》等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面对日军侵略,中共中央在九一八事变后随即发表宣言,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组织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之后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活动范围遍及70余个县。一批当时反映抗战的文艺作品如《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继东北爱国军民开始抗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屡掀高潮,上海军民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相继展开了英勇抗战,从而使局部抗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前六年的局部抗战极大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此后,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六年局部抗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提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人团体的兴起是明清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地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商帮和以业缘关系组合而成的行会等组织具有很多的经济功能。以行会为-,通过统一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限制作坊开设的规模和地点,统一工资等手段来限制同行竞争。明清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一些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它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如遇重大事情,便召集全体会员来共同评判,给出的处理意见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当时的商人组织在同政府的博弈中通过同盟抵制和抗争等手段,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等

    材料二:商会是清末新政过程中产生的资产阶级工商业社团。1904年,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后来逐渐形成了总会、分会与会所的三级组织体制。据统计,苏州商务总会的首届会员多达40个行帮10 56户;天津商务总会1905年入会者有32行581家。商会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商部规定:“如遇需索留难等事,倘有阻碍,该董事尽可直言指报,由商会处送交司务厅严办。”商会的内部构造一般由各业行会和新式企业的代表组成,处于领袖地位并能左右会务活动的主要是新式企业代表。商会开会时“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商如有条陈,尽可各抒议论,稗择善以从,不得稍持成见。”上海商务总会规定。表决时“以可否孰多之敷为准……倘事不便言明者,可用机密投简法。”到1912年,商会覆盖了除内蒙和西藏之外的全国各省区。在抵制美货、挽回利权、国会请愿、兴办教育等活动中,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人团体兴起的原因。并指出商入团体的经济功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慨括指出中国近代商会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艮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出身于手工业的思想家、教育家,心学的后继者,38岁时拜王阳明为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创立了泰州学派。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性的体现和成圣成德之根据,王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良知“当下具足”的本性,主张良知“现现成成”“天然自有”,将良知的实现看作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过程,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工夫。他将传统儒学的“天理”解释为“天然自有之理”。“天然”就是“百姓之道”“日用之道”等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内容,正式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基本主张,强调“道”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肯定了“道”之“愚夫愚妇可以与知”的一面。王艮的“格物”说指出应当由人民来“格”国家的过失,而“物”则是指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应该具有自我尊严,不应处于屈从,而应处于主导地位。王艮积极从事民间讲学活动,坚持“有教无类”的传统,将教育对象平民化。在教学过程中王艮注重用“简易明白”“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觉悟。

    ——摘编自王强《王艮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艮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艮思想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材料:国企改革大事记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上海宝铜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纽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