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非选择题 4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1 题
  1. 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

    A. 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 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 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   D. 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书》中记载:“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未有。”与这一记载异曲同工的明代举措是

    A. 营建北京并迁都于此

    B. 废丞相权力分于六部

    C. 设内阁辅助皇帝理政

    D. 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第一,不缠足。第二,识字。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第四,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则“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这反映出当时

    A. 婚俗观念发生彻底转变   B.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显现

    C. 近代报刊方便信息传播   D. 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 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B. 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C. 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00年后淘宝开始进入大众视线,但只有极少部分网络新新人类愿意使用网络购物,更多的人选择实  体店购物。“支付宝”的诞生,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网上购物。这一变化说明互联阿

    A. 充满虚幻和不确定性   B. 成为人们购物的首选

    C. 以科技创新赢得认可   D. 能够杜绝假冒伪劣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 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 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C. 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D. 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人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 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 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65年李鸿章上书总理衙门主张:“铁路与铜线,事同一律,万难允许”。1875年李鸿章正式提出,铁路电报等西方新式物件,要“酌度时势……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导致李鸿章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 清政府开始自强求富的改革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

    C. 西方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重

    D. 资本输出导致自然经济解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淞沪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想以第3、第11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的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这一材料

    A. 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 证明了日军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C. 反映了凇护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D. 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十二铜表法)冲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在罗马

    A. 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B. 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

    C. 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

    D. 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为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是中国、印度及某些西欧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预测(1980—2020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B. 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中

    C. 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更加优越

    D.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前景看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宋美龄,一位外交蒙,频频游历于南京一华盛顿一开罗之间,为蒋介石的军队募集来大批美金,为抗日的中国迎来国际同情和支援。作为一位中国抗日军人,她曾领导过威震敌胆的飞虎队,也曾在苏区红军的反“围剿”中差点命赴黄泉。西安事变,她怒斥何应钦灭蒋阴谋,勇赴华清池救夫。也正是这个第一夫人,面对手无寸铁的学生群众,命令军警开枪,酿成震惊中外的南京血案(1947年);在重庆解放前夕,也是她怂恿蒋介石将杨虎城将军杀害于歌乐山下。

    --摘编自陈廷一《宋氏三姐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美龄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美龄的主要活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的商人行会出现于9世纪,市场狭小并具有地方性,……早期的城市经济需要一个相应的管理机构,行会由此产生。12、13世纪时,意大利和英国的行会已相当发达。……从13世纪后期开始,手工业者的人数和力量不断扩大,逐渐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分离,手工业行会逐渐取代商人行会成为行会的主体。商人通过市政当局干预行会,包买商逐渐支配了农村家庭手工业,为手工业工场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西欧行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着城市的经济生活,有权讨论并决定重大问题。有些城市行会组织发展为城市联盟,以团体名义向国王请求给予垄断贸易的特权。

    ——摘编自代轩宇《西欧行会组织的发展与演进》

    材料二:中国行会有中国的特色,这些组织都是奉政府之命成立。它是在专制统治高度强化,宗法等级极其森严和富商大贾畸形膨胀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即使非完全同样,几乎也都是在早期出现,它们互相保护和互为保证。商业行会组织占有主导地位,是当时工商不分的表现。……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行会日趋没落。

    ——摘编自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材料三:商会是中国近代以商人为主体的最为普遍的资产阶级社团,……在市政建设、民政管理、公监事业管理、社会治安乃至工商、文教、卫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言权。1905年,中国第一个由商人自己组织的商会——上海商务总会召开各业商董大会,声援“抵制美货运动”。1907年,上海商务总会提出了筹办华商联合会和中国华商银行的动议。在1909年的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中,华商联合会办事处即承担了动员和组织海内外华商参加这一政治运动的重任。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行会与中国传统行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商会与传统行会相比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政府特别重视农村多边经营的一个环节--乡镇企业的发展。截至1985年,乡镇企业除数量之外,所有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增加的趋势,特别是1984年急剧增加。但是,每一个企业的职工平均人数,1983年时30人左右,到1984年时减少8人,1985年时又减少5人。乡镇企业的主要行业,除了纺织、建材外,还有食品加工、矿山采掘、肥料、农具、农药等多种类型,其中主要的行业有25种以上。

    --摘编自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材料二: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使农村单纯搞农业,城市搞工业,这种做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对于中国的乡镇企业,英国路透社说,“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

    --摘编自应佳洁《乡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乡镇企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l  1927-1936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单位:万吨)

                 ——据日本钢铁联盟钢铁统计委员会《钢铁统计要览》1970年版

    从表中提取与世界史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紧扣表中数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