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非选择题 4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以黄老之学为官学的稷下学官,是齐国君主问政及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孟子曾两次来齐,在稷下治学,“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后来,荀子却在稷下学官三为祭酒(学宫之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孟子秉持性善学说

    B. 黄老之学退出历史舞台

    C. 荀子忠实儒学正宗

    D. 儒学在争鸣融合中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载汉文帝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武帝时“天下奢靡趋末,百姓多离农田”,成帝时“民弥怠惰,趋末者重”。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A. 社会风气腐化堕落

    B. 政府坚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政府统治危机严重

    D. 四民分业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代私家藏书数量多,涉及领域广,甚至有官藏无法达到的质量和利用价值;私人藏书家多爱书如命,注重借抄、整编书籍和刻书。这反映出宋代

    A. 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

    B. 世家大族的势力进一步增长

    C. 书院兴起动摇官学地位

    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A. 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 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 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 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

    A. 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B. 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C. 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D. 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遭致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

    A. 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

    B. 未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

    C. 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

    D. 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为不同报刊关于1938年5月厦门战事的报道。由此可见

    A. 真实的战况已经无从知晓

    B. 距离战场越近越能接近真相

    C. 宣传意图影响报道真实性

    D. 报道时间越晚越能接近真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图为上海发行的最后一套长期流通粮票,实际使用至1993年。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上海

    A. 经济改革审慎前行

    B. 农业改革步伐放缓

    C. 市场经济调控失灵

    D. 浦东开发效果显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古罗马,法学家几乎都是一身数任,既是法学家,又是医生、律师、政治顾问和参谋;有的甚至直接就是法官,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据此可以推断,罗马法的制定

    A. 受到专制政体的制约

    B. 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C. 与社会经验密切相关

    D. 彰显了自然法理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每个州必须给予所有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信任;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所有特权与豁免权。这些规定

    A. 沿袭了邦联制的原则

    B. 有利于加强州际合作

    C. 弥合了各州间的分歧

    D. 保障了各州司法独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18年12月,当美国总统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这反映出当时

    A. 苏俄制度具有明显优势

    B.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已经瓦解

    C. 意识形态之争尚未开始

    D. 民众对构建社会新秩序充满期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自1999年WTO西雅图会议失败到2003年坎昆第五次部长级会议无果而终,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屡遭挫折;而区域贸易协定的签署则稳步增长,到2003年5月,全球共签署265个区域贸易协定,其中有240个以自贸区为目标。由此可见

    A.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进

    B. 多极化导致贸易自由化机制失灵

    C. 世界各国经济趋同化加强

    D. 建立自贸区是区域集团化的宗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舁《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洁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

    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提出了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理念,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任一理念,并阐述其价值。(要求:理念表述明确,阐述史论结合,史实运用准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土改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但不得没收“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所有应加没收和征收的土地,在当地解放以后,如以出卖、出典、赠送或其他方式转移分散者,一律无效”;在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或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改期间地方政府组织了人民法庭,依法想办一切违抗或破杯土地改革法令的罪犯。新区土改于1952年基本结束,据统计,约有三亿农业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改,获得经济利益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70%,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左右。

    ——摘编自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顺利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托马斯·潘恩1737年出生于英国一个穷苦匠人家庭,幼年失学,境遇坎坷,屡遭失业和饥饿的威胁。他曾在伦敦图书馆潜心研读,“这个制度是合理的吗?它与自然法则和谐一致吗?”是其思考研究政治问题的基本思路。1774年,潘恩组织了下级税吏要求增加工资的请愿,请愿失败后,他因“反政府”思想被免职,被迫离开英国。1776年1月,流亡北美的潘恩发表《常识》,以“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的口号激励北美人民。《常识》出版后,潘恩投笔从戎,直接投身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潘恩在伦敦出版《人权论》,激烈抨击攻击法国革命的言论,引起轰动。《人权论》抨击英国政体的保守性,详细解释了美国共和政体的成功经验。潘恩认为法国革命是“美国原则移植到欧洲的第一批丰硕成果”,呼吁“法国人民应该起而效仿美国”,在法国激起了巨大的反响。

    ——摘编自朱学勤《两个世界的英雄——托马斯·潘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潘恩民主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潘恩民主思想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