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据统计,商代关于祖先神的卜辞有15000多条,而关于帝(天神)的仅有600多条。这反映了商代

    A. 宗法制度完全确立

    B. 形成敬畏自然的社会风气

    C. 人文主义精神浓厚

    D. 尚未出现至高无上的王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读下表,可以得出汉代

    引文

    出处

    宁成“乃贳贷买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

    《史记·酷吏列传》

    梁冀“又多拓林苑,禁同王家,西至弘农,东界荥阳,南极鲁阳,北达河淇。包含山薮,远带丘荒,周旋封城,殆将千里。”

    《后汉书·梁冀传》

    “防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

    《后汉书·马援列传》

    A. 庄园制经济不断发展

    B. 租佃制经营方式出现

    C. 均田制逐渐受到破坏

    D. 土地私有制渐显端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题文)《唐会要》卷86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这反映了当时

    A. 工商市镇开始走向繁荣

    B. 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C. 农村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 坊市界限尚未打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朝理学家王艮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这表明王艮的思想

    A. 有利于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

    B. 体现出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71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约,双方均开放通商口岸,对方军舰可自由驶入;1881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巴西签约,互给最惠国待遇而取消协定关税等内容。这表明晚清政府

    A. 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意在改变外交屈辱地位

    C. 初步具备近代主权国家意识

    D. 推动弱势国家走向联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

    B. 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 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

    D. 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批评了党内那种否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的错误观点,指出现阶段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论断

    A. 是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传承与发展

    B. 确立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

    C. 意味着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

    D. 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起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14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这反映出

    A.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C. 对外开放的立体格局已经形成

    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雅典民主政治中,民众的决策需要政治领袖的建议和领导,政治领袖的建议和领导需要民众决策的认可和制约。在雅典政治领袖和民众之间发挥桥梁作用的是

    A. 公民大会上的演讲

    B. 陶片放逐法的实施

    C. 五百人会议的表决

    D. 十将军委员会的成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415年,胡斯因反对天主教会拥有地产、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而被处以火刑;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同样的质疑却掀起欧洲宗教改革。这表明

    A. 思想变革是社会转型先决条件

    B. 英雄人物的出现决定历史进程

    C. 革故鼎新需契合社会演变时机

    D. 历史事件的发生存在着偶然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世纪早期,英国贵族喜欢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进行没有章法的狩猎活动。而法国贵族远离土地,在宫廷里生话,接受骑术学校严格的训练。导致英法贵族生活方式不同的原因是

    A. 殖民帝国的建立与否

    B. 生产方式的截然不同

    C. 君主权力的限制程度

    D. 启蒙思想的实践迥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82年,里根政府提出所谓的“高边疆”战略,认为人类活动正有力地转向另一个新的领域——宇宙公海,那些在空间领域里取得优势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将赢得这一战略“高地”的决定性优势。该战略意图在于

    A. 确保美国全球霸权

    B. 全面遏制苏联

    C. 摆脱经济“滞胀”困境

    D. 发展空间技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宗教改革中,清教伦理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结合,构成了近代科学的精神气质;英国政府不断出台的科技政策促进英国科研活动和成果走在世界前列,这一切无疑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化己经发展到了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真正的工业化浪潮从以前西欧个别国家扩大至北美、东欧和日本,除了原有的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获得重大技术改造与发展之外,还涌现了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工业地区在不断地向纵深地区扩展,机械化生产也日益推广。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社会后果是确立了工厂制,那么,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工业发展的主要社会后果,则是确立了垄断制。

    ——摘编自周友光《“第二次工业革命”浅论》等

    材料二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象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洋务运动包罗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蒸汽机发明的有利因素。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致仕,即年老退休,“还禄位于君”。致仕作为行政立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形成一套制度,大约是在汉代。汉代规定官吏年满70以后,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退休以后,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朝廷给其原俸的1/3养老,以示尊贤,一千石以上各级官吏,朝廷不再发给俸禄。官吏年老退休,也是为国家让贤路。汉代致仕制度的推行,保证了官僚系统的流动性,增加了其内部的活力,有积极的意义,使汉代的行政制度比较完备。

    ——摘编自袁宝华主编《中国改革大辞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实施致仕制度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致仕制度的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3年10月,美、英、苏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准备就成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发表一个《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应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但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态度冷淡,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则以中国外长没有参加会议为由加以拒绝。赫尔强调,如果将在战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国排除在外,则有违联合国家统一的精神,对联合国家的统一将产生极为有害的心理效应。赫尔认为,如果摒弃中国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最后,中、美、英、苏4国代表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该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4大国一致赞成战后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摘编自《傅秉常日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力推中国成为《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签字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签订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邱菽园(1874-1941年),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父亲邱笃信,是新加坡乃至东南亚的“米业大王”。邱菽园幼时随母先往澳门后转往新加坡,在父亲身边接受国学名师精心教导。1895年,邱菽园赴京参加会试,结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接受维新变法进步思想。1898年5月,邱菽园创办《天南新报》,是新加坡早期中文报纸,极力宣传维新思想。1905年4月《天南新报》停刊。此后,邱菽园还担任过新加坡《南铎日报》《觉华周报》《星洲日报》等报纸副刊编辑,普及灯谜知识;他还热心于教育、社会事业,担任过学校董事、新加坡漳州十属会馆(今漳州总会)坐办等社会职务。

    ——摘编自茅海建《张之洞策反邱菽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邱菽园早期活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邱菽园的政治、文化活动予以简要评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