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2 题,其中:
选择题 37 题,单选题 3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32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7 题
  1. 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 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B. 商业竞争日益激烈

    C. 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 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髻货。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材料说明

    A. 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

    B. 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

    C.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D.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 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 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当时中国并非—个近代化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A. 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B. 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C. 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D.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东汉晚期)中,发现有描绘豆腐作坊的画像石。画面完整地表现了浸豆、磨豆、虑浆、点卤、榨水等制作豆腐的主要工艺流程。这则材料

    A. 是东汉晚期发明豆腐的有力证据

    B. 说明东汉时豆腐已成为南北方主要食材

    C. 有助于研究确定豆腐发明的时间

    D. 反映出中西交流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代中叶以后……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

    A. 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B. 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

    C. 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

    D. 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

    A. 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 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

    C. 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   D. 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 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 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早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

    A.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 城隆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能

    C. 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

    D. 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A. 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 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 海路漕运其有明显优势   D. 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B. 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C. 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 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A. 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 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 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 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周礼·司徒教官之职》规定:“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说明了周朝

    A. 工商业为官府所垄断   B. 有较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

    C. 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 百姓弃农经商现象很普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

    B. 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

    C. 哥伦布掠夺美洲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着进步作用

    D. 哥伦布的行为是进步性的,对近代文明有伟大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26年,针对日本“味之素”垄断中国的调味品行业,民族实业家吴蕴初宣布放弃自己成功研制的“国货味精”专利,国内由此出现了十几个味精品牌。吴蕴初此举

    A. 迫使日本调味产品退出中国市场

    B. 推动了国货运动并取得最后胜利

    C. 拓展了国内食品工业的国内市场

    D. 为民族工业发展争取了稳定环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商鞅变法形成了家产诸子均分的继承制度,秦汉以降一直沿用之,并为法令所承认。这种继承方式(  )

    A.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 能够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C. 保证了宗法制度的延续

    D. 加快了农民分化的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A. 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 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 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D. 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中国古代,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但是,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没收豪富田产,强制豪富迁徙的事情。这说明中国古代

    A. 实现国家对土地的绝对控制   B. 没有完整意义的土地私有制

    C. 有效地抑制了大土地私有制   D. 事实上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苟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

    A. 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 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 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明中后期,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这表明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

    B. 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 工商业发展导致农业衰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元丰九域志》宣城县下有镇名“符里窑”,史载,符里窑于宋熙宁十年上交商税1408贯612文、盐税802贯527文,相当于江淮间小县上交之数。该商税中可能征收的瓷器税是(  )

    A. 青花瓷   B. 五彩瓷   C. 珐琅彩   D. 青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图是我国某个历史时期东南沿海主要外销瓷窑口分布图。该历史时期最早可能是(  )

    A. 唐

    B. 宋

    C. 明

    D. 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下图为宋代铸造的大观通宝钱,由宋徽宗御题钱文。公元1106年,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由此可见当时

    A. 北宋政府铸钱具有随意性

    B. 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深远

    C. 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平民化

    D. 皇帝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A.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始于15世纪的黑奴贸易中,英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又于1833年在西非海域驻扎了一支海军舰队,拦截贩卖奴隶的船只并将截获的奴隶放归自由。对英国的这一转变,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英国放弃了殖民扩张政策

    B. 奴隶贸易制度已彻底消失

    C. 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表现

    D. 蕴含人类历史进步的方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材料可用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 电报成为标志性成就

    B. 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C. 技术推动了科学理论进步

    D. 电报发明具有偶然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下图所示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

    A. 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

    B.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C. 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

    D. 导致了工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从1878年起,徳意志帝国在各邦普遍实行工厂视察员制度,以保证劳动过程中侵害工人劳保条件的现象及时得以纠正。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意志帝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统一”和“平等”的社会保险。这说明当时的徳国

    A. 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

    B. 工人的权益得到根本性改善

    C.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完善

    D. 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公平平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1932年以前,在进口货物总值中,大米居于第四位,而1933、1935年,大米上升到第一位,棉花、小麦进口也有显著增加。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国共内战导致农业衰退

    B. 政府在关税主权的不作为

    C. 民族工业发展较为滞后

    D. 经济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鸦片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粤商很善于把握商机

    B. 中国沦为列强的市场

    C. 传统经济形态的瓦解

    D. 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和《公司律》。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奖给商勋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等相关法规。这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改变垂农抑商政策

    B.积极扶植官僚资本企业

    C.奖励实业顺应时代潮流

    D.主动变革社会经济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系根据淸末各商会所商讨拟订的《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由农商总长张謇邀请原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这表明北洋军阀政府

    A. 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代表   B. 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

    C. 经济立法借鉴淸政府的经验   D. 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住卸弛。”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

    B.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

    C.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

    D.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3 题
  1. 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以上洋务派的主张及做法(  )

    A. 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B. 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

    C. 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D. 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C. 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D. 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  )

    A. 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 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 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是大家庭制度,这个大家庭源于农业社会。定居,种田,那人愈多愈好,人多好做事。所以就鼓励多子多孙,多少代都不分家。这是中国的长处,中国社会的优点,自古以来就过社会团体生活,团体生活要照顾别人,因此中国人心量也就大。

    大家庭好处在哪里?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个家族的事情。养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办?落叶归根,是回家养老,享天伦之乐。

    你在外面做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庭支持你,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持者。你在外面所赚的,都贡献给家庭,让家庭这个力量愈来愈大,你在外面办事愈来愈好。

    ——摘编自《古代中国的大家庭制度》

    材料二

    20世纪初,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人们的工作不再局限于以家庭为本位,而是转变为在不同的工业、商业机构之中。因此,年轻人大多离家工作,甚至离开自己生长的农村,到城市、工厂寻找工作机会。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父母子女、夫妇之间的工作随着职业、地点而不同,毋须透过大家庭带来生产力,因此小家庭模式逐渐衍生。

    另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随着彼此生活环境不同而较易变得淡薄,导致夫妇的关系较难长久地发展,离婚个案增多,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亦变得较为疏离,兄弟姊妹的争吵亦趋于频繁。在这情况下,中国传统以家庭为本的观念渐为个人为本的观念所取代,人们更重视个人的发展与地位,倾向于将个人置于家庭之上,冲击传统家庭文化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与行事规范。

    ——据李永芳(《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家庭文化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度形成的社会根源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家庭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谈谈你对家庭建设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7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自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的西域道路”称为“丝绸之路”,正式提出了这个概念。此后,德国历史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又将丝绸之路的含义延伸到从中国通向遥远西方的道路。丝绸之路以西汉张骞通西域为开端,他采用的东西交通路线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汉朝在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领有天山以南地区,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完全开通。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和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隋唐时期,两条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发达。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元朝时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起来。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明代虽然有过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这七次远航的舰队,并没有在世界大洋航道开拓的历史上留下长远的影响。永乐之后,中国的海疆时开时闭。北方修筑了今天被称为“万里长城”的边墙。从山海关到今天的厦门,许多地方都在海岸上建筑边墙。而此时西方发生的两件大事是大洋航道的开拓和新大陆的发现。它开拓了无限生机,也引发了这么多罪行。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两种远航的结果及其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