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搜狐网《“网格天气预报”》,有删改)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资料来源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人民日报》《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的正式上线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B. 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将更精细、更准确,大大方便公众的生活。目前我国的网格天气预报已精细到分钟级。

C. 除了对陆地上的网格进行预报外,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还能对近海责任区进行精细化预报。

D. 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比如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材料一,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 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 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 根据材料四,在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的丰富经验有助于智能预报水平的提升,在关键天气形势的预报服务中,天气预报员的作用将无可替代。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