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过去都认为,艺术是与生活不同的世界。艺术摹仿现实生活,但这里所说的摹仿不等于再造。比如一位木匠造了一张床,另一位木匠照样再造一张床,这不是艺术中的摹仿。只有画家照着床的样子画床的图画,才被称为摹仿。画家所画的床,就与木匠所造的床属于不同的本体论层面,或者说从属于不同的世界。

然而杜威认为,艺术不是与生活绝缘的,艺术的世界,也不是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它们是现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换言之,就是要打破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杜威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山峰并不是一块放在平地上的石头,而只是大地的起伏处。同样,艺术也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突出的地带,而不是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东西。山峦起伏本来就是大地的风景,在一座座山峰的下面,是地壳运动所造成的起起伏伏,而不是在大平原上被安放了一块块的巨石。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夸娥氏背走太行、王屋二山,那只能是神话,山都是有根的,是背不走的,这个根就是大地,它们与大地是连续体。

这一说法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艺术所提供的经验,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人没有“内在感官”,所有关于“第六感官”的说法,都仅仅是神话而已。但是,经验也有不同。杜威认为,寻找审美经验的独特之处,不应从经验的性质上,而应从经验的组织形式上来找。这就是他所谓的“一个经验”的理论。人都有对经验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追求。一个经验过程被打断,人就会产生不快感,而圆满地完成一次经验,人就会愉快。艺术所能提供的,就是这种“一个经验”。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无论是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都要有开头、中间和结尾。这种整体性的要求,为的就是满足“一个经验”。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人内在的完整性推动经验的前行而又对经验进行着评判性的反应。

这种对完整性的要求,被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活动所激活,得到训练,却又不仅限于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有过并习惯于“一个经验”的人,被熏陶出艺术的品位来,又进而将这种品位移植到非艺术的各个领域,进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看环境,是回到对自然的欣赏,也是将在艺术中陶冶的情操和品位移植到对自然的欣赏中来。我们会在评价风景时说“风景如画”,这就是将“入画”的眼光投入到对自然的欣赏之中。我们在看待生活时,会说生活中充满故事,读了小说,觉得生活中到处都有情趣。艺术进入生活,在生活中看到艺术,这种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在改变着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也改变着美学本身。

(高建平《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改变着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看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过去都认为,艺术世界高于现实世界,艺术和生活是不同的两个世界。

B. 作者认为“愚公移山”的故事并不是真正的艺术,因为这个故事没有“根”。

C. 杜威认为,应当从经验的性质和组织形式上两方面来寻找审美经验的独特之处。

D. 习惯于“一个经验”的人被熏陶出艺术品位后,会把这种品位移植到日常生活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结构上,本文先举出了关于艺术与生活不同的观点,然后对此批驳树立论点。

B. 第一段举木匠再造一张床和画家画床的例子意在表明摹仿和再造是有区别的。

C. 杜威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艺术和生活关系很密切,两者其实并没有不同。

D. 艺术和生活互相联系,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改变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画家照着埃菲尔铁塔所画的画,在杜威看来与真实的埃菲尔铁塔并非属于完全不同的世界。

B. 艺术和现实是相连的,就像山和大地是相连的一样,艺术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突出的地带。

C. 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艺术,是因为艺术能给人“一个经验”,这个经验是具有审美性质的经验。

D. 我们看到西湖时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说明现实生活对艺术产生了影响。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