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物种保护候鸟栖息的重要场所。受土地资源开发、石油开采和土壤盐碱化等因素的影响,该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一度退化严重。自2002年起,人们在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2012年,研究者对黄河北岸试验区内实施不同修复措施的3个区域进行了调查,部分数据如下表:

生态修复措施

完全自然恢复

修筑堤坝,堤坝上栽植本土护坡植物,每年注人淡水

人工栽植杨树、白蜡和杨树一白蜡混交林,每年注人淡水

植被物种数(种)

6

10

12

优势种

碱蓬、柽柳

芦苇、白茅、柽柳

野大豆、芦苇、白茅、茵陈蒿、节节草、泥胡菜

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个区域的植被类型不同,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造成甲、乙区域植被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试验区内植被恢复状况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

(2)调查甲区域物种丰富度时,在该区域内设置1条样带,每隔20米做一个1m×1m的样方。该取样方法是___________,其目的是要做到___________,以避免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生态修复之前,在乙区域中分布着部分农田,退耕还湿前后,该区域中田鼠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的数值M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___,数值N较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4)经过生态修复后,三个区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是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

高三生物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