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港珠澳大桥深水无人对接的公路沉管隧道堪称世界最大难度,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单节重约8万吨,且沉到海底40多米。

如此巨大的沉管要怎样才能沉降到海底实现对接?这就需要浮运安装。为保证浮运安装成功完成,华南理工大学的赵成壁副教授团队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隧道沉管管段浮运、系泊与沉放等水上施工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这一研究,还真发现了问题。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实验的可靠性,团队一遍遍进行实验与计算。最终为港珠澳大桥的浮运与沉放施工方案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材料二)港珠澳大桥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出来。先在工厂里把桥墩、桥面、钢箱梁、钢管桩等生产出来,等到伶仃洋风平浪静时再组装起来,首次实现“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建设理念。

“大钢箱梁运到现场安装,安装误差必须控制在1公分以内,每个焊缝不能超过2公分,难度非常大。”伶仃洋上多台风,为了赶在台风来临前完成施工期,华南理工大学王荣辉教授团队在国内首次采用多工法、不对称、多塔斜拉桥的施工控制技术,完成世界首次3100吨巨型钢索塔整体施工。

今年强台风“山竹”登陆时,当全国人民都为港珠澳大桥捏一把汗时,它稳固屹立。大桥之所以能牢牢“站稳”,抗16级台风、8级地震,离不开科学的数据支撑。

(材料三)不久前,横亘在伶仃洋面上的港珠澳大桥经受了强台风“山竹”的考验,不但主体桥梁、海底隧道、人工岛,就连桥面上护栏、路灯都安然无恙,再次刷新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在这一成就的背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李克非团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论证,为港珠澳工程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质量控制指标。

2010年,大病初愈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张肖宁收到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委托,受命承担港珠澳大桥16公里连续钢箱梁和大跨径钢箱梁结构桥梁的沥青铺装技术研究任务。同时,华南理工大学派出导师,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在工程营地报告厅内为大桥建设者上课,在7年多的时间里为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培养了56位工程士。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顶是(   )

A.赵成壁副教授团队仅仅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对隧道沉管管段浮运等问题进行研究。

B.大钢箱梁安装难度在于安装误差和焊缝尺寸难以控制。

C.钢索塔整体施工首次采用多工法、不对称、多塔斜拉桥的施工控制技术。

D.港珠澳工程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质量控制指标是由李克非和他的团队的论证成果凝结而成的。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划线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只有浮运安装才能使巨大的沉管沉降到海底实现对接。

B.材料二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港珠澳大桥的创新性。

C.材料三“华南理工大学派出导师,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培养了56位工程硕士。”体现了中国建设者敬业、专注精神的“工匠精神”。

D.材料一划线句子“横亘在伶仃洋面上的港珠澳大桥经受了强台风‘山竹’的考验”的主干是“港珠澳大桥经受考验”。

3.港珠澳大桥是一项科技创新工程,看了港珠澳大桥的相关报道后,小创和小新同学对创新都有自己的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创新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