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③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夫 即 受 鱼 必 有 下 人 之 色 有 下 人 之 色 将 枉 于 法

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施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恩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4.翻译句子。

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5.下列对(甲)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6.下列对(乙)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B.公孙仪能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说明公孙仪知道自己大权在身,才能有“受鱼”的机会。“受鱼”,将使自己能正确执法而不“枉法”。

C.文中“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表明了公孙仪的观点。

D.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九年级语文对比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