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2020年是天坛建坛600周年。学校开展“天坛”历史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学案上的一段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天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内坛又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分。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丹陛桥”相   ①   ,整体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祭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表演。天坛建筑   ②   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文化内涵丰富深邃,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祈(qí)   乐(lè)     B.祈(qǐ) 乐(lè)

C.祈(qí)   乐(yuè)     D.祈(qǐ) 乐(yuè)

(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①连   ②弘   B.①连   ②宏

C.①联   ②弘   D.①联   ②宏

2.下面是学生志愿者为参观活动写的部分讲解词。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天坛建筑中暗藏着许多数字象征。祈年殿柱子的数目,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甲)中围和外围相加为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加上内围为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为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圜丘共分三层,据统计(乙)每层石阶、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之说。更让人赞叹的是,上中下三层台面直径之和为四十五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还含有“九五之尊”的意思。 。

(1)在上面文段的(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甲)分号      (乙)冒号      B.(甲)句号      (乙)逗号

C.(甲)句号      (乙)冒号      D.(甲)分号      (乙)逗号

(2)结合语境,在上面文段的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圜丘通过对数字“九”的反复运用,强调了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B.天坛建筑通过对数字“九”的反复运用,强调了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C.通过对数字“九”的反复运用,以天坛建筑强调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D.通过对数字“九”的反复运用,以圜丘强调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3.物理老师讲解了“三音石”声学现象的机理。下面是一位同学的笔记,他不能确定(甲)(乙)两处横线上的内容。请你根据下面两则资料,帮助他选择两个语句,依次填入(甲) (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三音石是从皇穹宇正殿门外石阶下向南数起的第三块石头,处于圆形回音壁的圆心。站在三音石上击一次掌,可以听到三个击掌回声。这么神奇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研究者们根据回声定位法,通过计算和分析,确定了三音石回声机理:第一个回声是  (甲)  ,由于是平面反射,故回声较弱;第二个回声是  (乙)  ,虽经历了两倍半径的路程,但由于回音壁墙的反射会聚作用,故回声较强;第三个回声是第二个回声再一次沿回音壁的半径被回音壁有效墙面反射会聚到原处形成,一共经历了四倍半径的路程,虽然也是回音壁墙的反射会聚作用,但传播过程中衰减较大,故回声较弱。

(资料一)

老师提供的示意图

一音石(C1处)、二音石(C2处)回声机理示意图

(吕厚均等《北京天坛声学现象三种机理解释比较研究》,有删改)

(资料二)

老师提示的三个语句

①由击掌声波沿回音壁的半径被回音壁有效墙面第一次反射会聚到原处形成

②由击掌声波被东、西两配殿墙、墙基反射的叠加回波会聚到原处形成

③由击掌声波沿钝角三角形的三边被回音壁有效墙面连续两次反射后会聚到原处形成

A.(甲)②      (乙)③ B.(甲)③      (乙)①

C.(甲)②      (乙)① D.(甲)①      (乙)②

4.同学们在神乐署凝禧殿观看了“中和韶乐”的演出。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中和韶乐”的解说词。请你结合这段文字,简要概括“中和韶乐”的内涵。(不超过35字)

“中和韶乐”源于周代的雅乐,明朝之初经重新改组而得名,教习和表演于天坛神乐观 (乾隆时期改称“神乐署”)。它在明清两代用于祭祀、朝会、宴会等,是典型的宫廷音乐。 “中和”出自《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修养达到了中正平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韶乐”,借名于舜时的乐曲《韶》。韶者,绍也,颂扬舜能继承尧的美德和治道。儒家认为“韶乐”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被“中和韶乐”的演出深深震撼,对儒家学说创始人_______(人名)欣赏《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体会得更加深刻了。

5.下面是四位同学观赏园中四棵古柏后分别写下的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莲花柏            问天柏           迎客柏           人字柏

A.莲花柏树干环状丛生,好似盛开的木莲花,为庄严肃穆的天坛增添了许多趣味。

B.问天柏苍劲挺拔,树顶的两个枯枝一垂一扬,那是屈原在张牙舞爪地质问苍穹。

C.迎客柏慈眉善目,面带微笑,热情地展开双臂,拥抱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

D.人字柏树干下分上合,似“人”顶天立地,谁能说这不是天地造化的大手笔呢?

九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综合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