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神马”、“辣么美”、“表酱紫”……不知从何时,这样的网络语言开始充斥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在一些小学生作文里也运用了不少网络语言。业内人士认为,大量地接触网络用语,会让孩子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误解。

使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尤其对年轻人来讲,相较于严肃的书面用语,生动活泼的表情符号、网络语言更受他们的青睐。一些人将这种表达方式延伸到生活的许多领域,甚至包括语文课堂和作文写作中。但是,网络语言毕竟没有经过严格规范,语义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弄懂的,其中一些直接刺骨的表达甚至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若不分场合滥用网络用语,会有损于汉语言文字的严肃性与纯洁性。再者,网络用语更新频率极快,很多用语可能火过一阵之后就被大家遗忘了,我们又怎能任由这样随意的语言影响书面表达的规范,影响语言使用的美感呢?

我国有7亿网民在网上,说明网络是一个公共场所,是一个网民共同拥有的交流平台。网络语言,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表现得随意、诙谐、鲜活灵动。但在具体使用中,不应该只是“玩玩”而已,还应本着遵守社会公德、尊重审美要求的态度,本着约定俗成、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力求规范、文明。网络语言的背后,可以是情绪的宣泄,审美意味的拓展,观念的颠覆,却不该是肆无忌惮的乱用、滥用。在场合的转换和时间的筛选中,网络语言该修正的就要修正,该淘汰的就要淘汰。碎片化书写的“网络流行语”不再病毒式地传播,语言文字才能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选自《新浪网》)

材料二

纵观汉语发展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也有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是语言创新的必经阶段。对其中无伤大雅者,我们尽可以抱着宽容心态和开放眼光对待,对庸俗暴戾、浮夸恶搞者则当有所规范、有所引导。

首先,要加强媒体语言使用规范。媒体肩负传播文化,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等重要责任。在语言使用上,媒体应首先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严格约束自己不使用低俗暴戾词语,同时,在抵制低俗暴戾词语时不失语。其次,要加强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语言规范,家庭和学校应充分认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写作,教育学生远离低俗词语和暴戾表达。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则需具备主动甄别的意识。说话作文,譬如行路,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有雅俗之别,俗有高下之分。如何在海量的新生语言质料中趋雅避俗,要求语言使用者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同样要注意的是,言之无物,何以文为?主动使用规范语言,避免空泛表达,光有甄别雅俗的眼光还不够,还需要主动到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语言风格多样化,除了“有趣”,更有典雅——既有气质、又有内涵,这是语言建设的根本目标。

规范是堵漏洞,引导是疏淤塞,语言文明建设需要双管齐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辅以规范。如此,构建一个风清气正、和谐文明的语言生态环境就不远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06日08版)

材料三

2017年上半年已经过去,在这半年里又有哪些流行语刷屏了你的朋友圈,清博舆情为你盘点了2017上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

通过清博舆情系统监测“2017流行语”,自7月3日上午9时到下午15时30分,网民的中性和正面情绪占比较高,高达89.58%,这可能源于网民对流行语多持娱乐化态度。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

(选自《新媒体指数》)

材料四

近日,教学已经将近22年的一位大学老师因为作业在网络上走红。“这样的作业给我来一打”、“带给人一种云淡风轻的美好”、“时光易逝,请君珍惜”等都是作业点评中的金句。这位大学老师叫董桂菊,是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的一名老师。(3月6日《北京青年报》)

大学教师主动贴近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与其交流,并把很多网络用语用于作业点评上,使她深受学生喜爱。她的金句还被学生整理出来,在学生中相互传看,学生都想得到董老师的点评而更加认真完成作业。对此,董老师还获得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奖。诚如董老师自己所言,“现在上课的话,学生首先要喜欢你的人,然后会喜欢上这门课。这就包括作业批改的环节,通过这些让学生体会到上课的魅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多使用网络用语,能使师生之间的“隔膜”或代沟消除一些,看似灵活生动,给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等都带来了不少新意。不过,虽然课堂教学或是批改作业,并非都要那么“一本正经”,但保持一点严肃性并非多余。当然,板起面孔与学生交流,早已不是所有教师的选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走出一条独特的教学之路。而用网络语言搭起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一个不错选择。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有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就想尽办法与学生接近,不惜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授课,这无可厚非,但要是过分肯定跑偏。据去年9月25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有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直播自己的课堂教学,也使自己一夜间成了“网红”,迎接他的虽然有鲜花和掌声,但也有很多网友的口诛笔伐。因为表面上搞得热热闹闹的直播课堂教学,看起来非“创新”而是“赶时髦”,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效果。

董老师用网络用语接近学生,值得称赞,也证明她在教学上的用心、尽心乃至创新。不过,切莫过多关注网络用语,而是更该注重教师自身的知识厚度、传道受业后的实际效果。董老师称“会沿着这个路线一直走下去”,希望她不断创新,走好自己的教学路。

(选自《东方网》金虎时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是网民共同拥有的交流平台,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小学生作文里也运用了不少网络语言,会让孩子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误解。

B.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创新必然经历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些汉语发展的阶段。

C.在媒体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只有具备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才能在大量的新生语言质料中趋雅避俗。

D.由董桂菊因为作业在网络上走红的事件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努力钻研业务,并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方法的老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神马”、“辣么美”、“表酱紫”这样的网络语言将充斥我们的生活中,显示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随意、诙谐、鲜活灵动等特点。

B.2017上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中,流行语主要来自网页和微信,它们所占比约为整个媒体的百分之八十。

C.2017上半年网络十大流行语中,网民的中性和正面情绪占比高达90%,这源于网民对流行语多持娱乐化态度。

D.董老师用网络用语接近学生,证明她在教学上的用心、尽心,但为了迎合学生,过多关注网络用语,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效果。

3.通览上述文段,我们使用网络语言,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