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②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杯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③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选编自《孙中山选集》)

[注]①峨:险恶。②踬踣:跌倒,绊倒,比喻遭受挫折。③杌陧:不安定,困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B.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C.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D.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昌革命”即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B.“史迁”是对司马迁的一种敬称,是在司马迁去世以后才有的。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曾担任过太史令一职。

C.“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序”都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

D.“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部分组成。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高度评价了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了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革命党人中也没有司马迁那样的人才。

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腐朽无能,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有鉴于黄花岗起义的失败,作者深感谋求“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必须发动民众力量,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2)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