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二 “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朱熹的哪一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对此作简要解释。

(2)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高二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