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①、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②,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③,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三川:韩地,以其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西海:指蜀国。③九鼎:九个青铜大鼎,相传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

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夫蜀,西辟国     ②斯天下民至焉  

B.①臣请谒故         ②皆出于此乎  

C.①而天下不为暴       ②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D.①以鼎楚,以地与魏    ②彼彼年相若也

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说明司马错伐蜀而不伐韩、周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②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

③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④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⑤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       ⑥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3.下列有关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周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张仪的观点没有被秦惠王采纳,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得更加透彻,更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一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的特点,透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3)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