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在坚守中变通

徐璐

①老子曰“上善若水”,我认为,水“几于道”的重要原因是它在坚守中懂得变通,水既有滴水穿石的坚守,也有随形于物的变通。

②人亦如此。当人心中既有至死不渝的坚守,又有适时而动的通达时,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画出人生完美的圆。

③灵活处理人生万事,以图形作喻,刚强坚定之人均可看做“三角形”,固然稳定,却多了些许棱角,滚动起来寸步难行——不若在其外表套上一个圆,便可顺利前行。如韩信一般,虽有铮铮铁骨,却懂得变通,愿承受胯下之辱,方保全性命。再如勾践一般,虽矢志复国,却懂得变通,暂屈于吴,为吴人臣,后得以回国。卧薪尝胆,终一雪国耻,复兴越国。古今英雄,无不深谙:只有将坚守与变通结合起来,方能成大事。

④人柔弱中“和”的一面,即为变通的一面,多因情义而起,随形势而动,是对“坚硬”气概的补充和美化,人坚硬的一面,即为坚守的一面,多如屈子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是“柔弱”的精神前提。人心中“坚硬”的东西撑起了人的精神,使人有尊严地挺立,而“柔弱”的东西使人能够灵活处置一切事务。

⑤世间事物毕竟瞬息万变,人若只固执地坚守,不懂得变通,是一种可悲。

⑥屈子、项王,他们正是少了份变通,固执地坚守,才有了千年的遗憾。相反,坚守士大夫气节的司马迁,在辱经宫刑后,没有固执坚守所谓“气节”,而是灵活地坚定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刚正不阿的关云长正是由于心中柔软报恩之情的呼唤,于华容道义释曹操……他们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原则中多了一层圆润,更懂得在坚守中变通。

⑦我们需要有对余心所善九死不悔的坚毅刚强,也需有老子上善若水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成熟——圆润而不刺眼的光芒。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6期有改动)

1.文章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⑥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结合文意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变通”的认识。 

链接:

材料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材料二:变通革弊,与时宜之。——《晋书》卷四九《阮籍列传》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