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科,回答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调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6月的一天,23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后,他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宁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1)依据材料指出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说明该政策“新”在何处。

材料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行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斯大林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特点?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材料三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3)依据材料分析罗曼·罗兰评价的是什么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体制包含哪些“消极的东西。

(4)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列宁到斯大林,一直在调整苏联(俄)的建设政策,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九年级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