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居藩,尝给事左右。性谨介,不好狎,未尝践市肆。即位,稍迁供奉官。太平兴国三年,授军器库副使,迁尚食使。八年春,拜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上谓之曰:“卿世家本儒,少遭乱失学,今典朕机务,无暇博览群书,能熟《军戒》三篇,亦可免于面墙矣。”因取是书及道德坊宅一区赐之。其后居位既久,机务益繁,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淳化二年八月,诏加切责,黜授随州刺史。时夏台、益部寇扰,显上疏曰:“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咸平四年秋,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许便宜从事。十月,契丹入寇,前军过威虏军。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

显上言:“先奉诏令于近边布阵,及应援北平挫扼之路。无何,敌骑已越亭障,显之前阵虽有捷克,终违诏命。”上章请罪。上降手札,以慰其忧悸。明年,求致仕,不许。时议亲征契丹,显言:“盛寒在序,敌未犯塞,銮舆轻举,直抵穷边,寇若不逢,师乃先老。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若能选择将帅,训练士卒,坚城垒而缮甲兵,亦足以待敌矣。”契丹入寇,上议亲征。显复陈三策,谓:“大军方在镇定,契丹必不南侵,车驾止驻澶渊,诏镇定出兵,会河南军,合击之可也。”已而契丹请盟。三年冬,被病,诏中使偕尚医疗视。明年正月,许还京师。至京,信宿【注】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注】信宿:连宿两夜,也可谓两三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B.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C.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D. 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太宗为庙号,即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唐代李世民的庙号即太宗。

B. 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上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或处理问题的方法。

C. 迁、授、拜、黜,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专用语,授和拜是授予官职,迁和黜则是贬官。

D.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对不同身份者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称为崩,大夫死则称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显年少失学,后来受到皇帝劝勉。他原本读书少,后来又无暇多读书,皇帝鼓励他熟读《军戒》三篇,并赐给他这些书和一处宅第。

B. 王显为人固执,犯错不改而受责罚。他因机务繁忙常常出错,但他知错不改,于是被皇帝当面告诫甚至下诏斥责,直至后来被贬为刺史。

C. 王显性格谨慎,有时没错也要请罪。咸平四年十月,他所率部队的前阵作战取胜,但他仍然认为自己违背了皇帝的命令而请罪。

D. 王显审时度势,进言有理有据。在皇帝因契丹进犯而想亲征时,他分析形势后认为,皇帝只需到澶渊后指挥调动军队合击契丹即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

(2)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