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总有一轮明月照人归

李晓

①“没在深夜里痛苦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才女主持人柴静如是说。

②我想套用一下柴静的话,没有一轮心上明月照耀着回到故乡的人,不足以谈论故乡。

③前年中秋节的晚上,一轮明月的清辉,把天空清洗得如蓝色丝绸般微微荡漾,几个中年男人在楼顶小花园里喝着酒,喝到微醺,望头顶明月,一个男人突然伤感地说,这么好的月光,我们应该回故乡去看看啊。这群男人默默低下头,其中一个男人嘀咕道,这不都是在城里的家吗?那男人大声说,我们的出生地啊,才是故乡。他站起身说:“不要辜负了这月光,我马上赶回老家看月亮,跟我去的报个名!”

④七个男人叫了两辆车,一个不少地坐车赶到那中年男人的老家。他的故乡,在一百多公里外的群山怀抱中。车在高速路上走了一个小时,还要在崎岖的山道上行驶一个多小时,到达他老家的村庄时,月亮已踱至中天,山野寂静,早已熟睡的村子在满天月光的沐浴中,梦境一般安宁。一群人就坐在山梁上,听那回到故乡的男人聊着童年往事,聊着有一年中秋节晚上,爷爷叫醒睡梦中的他,悄悄塞给他一块手工做的土月饼,那个香啊,三十多年了,那香味还在嘴边弥漫,在梦里萦绕。 

⑤这群男人,在那个山野里度过了中秋之夜,没回城里,就在车里简单地睡了一觉后,于黎明时分,披着一身枝叶草丛中的清凉露水坐车回城。

⑥我是那群男人当中的一个。回到城里的几天里,我感觉脚底还蒸腾着那个村子里的地气。那一轮明月照亮的村庄,已嵌进了我记忆的底片。

【A】  ?乡愁的源头,或许就是故土的冥冥召唤。一个人无论活在哪里,其实都是一株植物,得采集天光雨露才能枝叶青翠。 【B】  ?或许,它就在生命出发的地方,那就是故土。我明白了,为什么每到中秋,那么多城里人,眼神清澈,心里喜悦,那是因为心被明月照亮,也是被故土的山火点燃,被汩汩的山泉、溪水淌过,被风吹稻浪掀得哗啦啦响。 【C】 

⑧我想起了我妈,十八年前来城里过的第一个中秋之夜,她竟在城里的月光中走失了。那年中秋节晚上吃过饭以后,我妈说,她想一个人出去走一走。结果那天晚上,我爸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望着一轮满月,一直等到了夜里十点钟,还不见我妈回来。爸着急了,给我打电话:“你妈还没回来啊。”我慌了,四处找妈,终于在一条黑漆漆的老巷子里找到了我妈,她蜷缩在墙角边,身子瑟瑟发抖。我妈拿着一盒火柴给我看,她说,她划亮了好多根火柴,还是没找到回家的路。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想去找刚搬到城里来的一个叫周德才的老乡聊一聊,准备中秋过后结伴回家帮村子里的人种胡萝卜。中秋节夜里,我妈琢磨的,还是老家的乡亲、庄稼、牲口。

⑨我曾经对我身边的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他们的家族,最多上溯到五代人,都是从乡野迁徙而来。在这些生命的迁徙中,他们的身体里,始终还有一个关联祖籍、故土的基因,在血液里奔腾流淌。这就是中国人深埋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

⑩感谢命运待我不薄,每年中秋,总有这样一轮明月,照耀我回到精神上的故土家园。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8年第2期,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总有一轮明月照人归”的作用。

2.文章第③—⑤段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3.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第⑦段横线处,[A]处应填入_____句,[B]处应填入______句,[C]处应填入_______句。

a.还有什么比在一轮明月当空的凝望中回到故土更美

b.我们这些住在城里的人,不是常有轻烟袅袅的乡愁吗

c.这株植物最初的根须在哪里呢

4.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作者写对身边人做的有趣的调查一事有何作用?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