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材料三:

材料四: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五: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1)材料一中的“秦皇汉武”指谁?

(2)材料二表明秦朝在中央实行什么制度?

(3)据材料三中两幅图片,概括秦朝为巩固统一在经济和文化上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5)材料五体现了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而采取的哪一项措施?为了实现大一统,他在思想文化方面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1)秦始皇、汉武帝。

(2)三公九卿制度。

(3)经济上统一货币:秦半两;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4)焚书坑儒。

(5)主父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皇指的是秦始皇;汉武指的是汉武帝。

(2)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可知,朝在中央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度。。

(3)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图一是秦统一货币,灭六国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图二是秦国统一的文字,秦朝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根据材料四的内容可知,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建议,采取“焚书坑儒”的措施。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行了推恩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解决了王权的问题;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题型】综合题
【结束】
42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材料三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请将图中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E两处填写完整。

(2)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什么宗教在何时传入我国?改进造纸术的关键人物是谁,其改造的纸被称为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A长安;E欧洲。

(2)佛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蔡伦、蔡侯纸。

(3)中西方交通要道;促进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解析】(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今天的新疆地区,然后到达了西亚和欧洲的大秦,所以A是长安,E是欧洲大秦。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传入我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进造纸术的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其改造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3)根据材料内容可以归纳出,古代丝绸之路是中西方交通的要道,成为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关于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需要掌握丝绸之路开通的过程,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交往的商品和文化,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知识。

【题型】综合题
【结束】
43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田大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方,是黄河流域的务农家庭。太祖父,曾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先是在A之战中夜袭乌巢中立下战功,208年,又在B之战中侥幸逃生,返回家乡务农,由于为人精明,善于持家,精通农活,逐渐发家致富,成为当地小有声望的殷实人家。曾祖父,在西晋八王之乱中被抓去当兵,不知所踪。祖父,在与新迁入本地的氐族人的冲突中被杀,田家因此家道中落,日益穷困。父亲,被前秦王苻坚强征入伍去攻打东晋,C之战后不知下落。时局纷扰,兵荒马乱,田大觉得实在没有办法在老家待下去了,他想到了搬家。

材料三: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起来,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1)请举出材料一中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名称(至少两个)。

(2)材料二中的A、B、C分别指哪三次战役?

(3)结合材料一、三,田大如果一定要搬家,往哪儿搬?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匈奴、鲜卑、羯、氐、羌。

(2)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

(3)江南地区。

(4)①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②永嘉南渡(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重视生产(或统治者的辛勤劳动)。

【解析】(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南迁中原,与中原民族融合。

(2)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太祖父,曾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先是在A之战中夜袭乌巢中立下战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夜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所以A是官渡之战;根据“208年,又在B之战中侥幸逃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次战役为赤壁之战;根据“父亲,被前秦王苻坚强征入伍去攻打东晋,C之战后不知下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于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

(3)根据材料一中的由于少数民族大量内牵,战乱不断,而此时材料三中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所以田大如果一定要搬家,要搬往江南地区。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放的原因包括: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生产等等。

【题型】综合题
【结束】
44

材料一他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扩充疆域。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人教版七年级教材》

材料二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三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依据所学知识,指出管仲改革对他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谁进行的改革?其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4)你认为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有何共同之处?

九年级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