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妈妈偷吃

曾颖

①母亲在童年时期,看过太多“吃者生,不吃者死”的例子。这些记忆,深深地镌刻入她的基因,以至每每在她人生岁月里发挥着作用。

②我要讲的这件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物质供应虽然也紧张,但已不至于饿死人了。当时我五岁,弟弟一岁多,每当家里吃肉,母亲自己总是挑个没肉的骨头。然而,偷嘴事件,就发生在这时。

③那一年,我母亲打零工的厂里来了一位叫青姨的同事,她和我们住在同一条街上,自然与母亲一起上下班。工厂在小城的东边,家在小城的西边,上下班穿城而过。县城仅有的几家国营食品店,都在这条路上:酸香味的臊子米粉,蒸笼里的牛肉和肥肠,大锅煮起的烩面……这些可爱的尤物,施尽魅力勾引着人们疯狂地进行味觉想象。特别对于每天只就着一个菜吃点饭,半个月左右才吃一顿肉的人来说,这种香味,既是诱惑,也是折磨。青姨提议吃点东西,母亲想着一上午只挣了四五毛钱,就有些舍不得。而且,这样背着自己的家人一个人在外面吃东西的事,她从没干过,也完全不符合她的道德观。

④青姨是个擅长做思想工作的人,她给母亲讲了一个故事,说是“粮食关”时期,她老家有两家人,一家父母把所有食物都给孩子,而另一家父母则把自己照顾好,然后再照看孩子。结果,前一家父母死掉了,孩子自然也没落个好;而后一家全家保全了。由此得出结论:大人自己吃,也不完全是为了自己。

⑤这个不知是否真实的故事让母亲放松了警惕,她看着路边食品厂的热卤摊的汤锅里煮着的排骨、猪蹄和尾巴。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在卤汁里被煮得金黄锃亮、香气四溢。她终于忍不住了,拿出8毛钱和半斤肉票,和青姨合伙买下了一只油光闪闪的猪蹄。

⑥荷叶中包着的半只猪蹄,如同一件绝美的艺术品,青绿的背景下,白净的骨头、透明的蹄筋、油亮的白肉被一层金黄的肉皮包裹着,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恨不能让它直接闯过口舌和牙齿的关口,直接纳入腹中,连骨头都不吐。

⑦青姨拿起猪蹄,到摊后一处无人的电线杆下,背着大街,狼吞虎咽起来,一副轻车熟路的样子。不一会儿就把那半个猪蹄给干掉了,不但把骨头嚼得稀烂咽了下去,还意犹未尽地舔着荷叶上面的卤水和油水。

⑧我的母亲,却远没有那么潇洒和自在,她捧着猪蹄,却犹如尿急在集市上找厕所的感觉,东找也觉得不合适,西找也觉得不自在,仿佛大街上所有的人,甚至卤肉摊上的猪头,都在嘲笑她,仿佛她的额头上写着大大的两个字——偷嘴。集市还是那个集市,人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根本无暇搭理这个捧着猪蹄被内心的价值观折磨得一脸惶惑的女人。这让母亲的心情稍稍放松下来,怯生生、小心翼翼地对着猪蹄,啃了一口。这是她这辈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比家人先下口吃好东西。瞬间,惭愧和自责涌上心头,仿佛猪蹄上的牙印也在嘲笑她。无法再咬下第二口,她忍不住丢下青姨,飞快地跑回家。那天中午,我们全家人的饭碗里,都多了一块香气扑鼻的猪蹄,只是谁也没有如母亲担心的那样,发现牙印。

⑨之后,母亲再没有和青姨同路,但偶尔会看到青姨狼吞虎咽的背影,也看到过青姨的丈夫同样姿态的身影,还听说过青姨的儿子偷东西换吃的,没吃完绝不回家的事情。她觉得,一家人不应该这样。她也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啃完那只猪蹄。

⑩这件事是在我47岁生日时听母亲讲的,虽然事过四十多年,母亲的歉意仍溢于言表。

                              摘自《龙门阵》2016年第8期

1.结合文章内容,梳理本文的情节和母亲心理变化。

事    件

母亲心理

青姨提议吃点东西

惭愧、自责

母亲把啃了一口猪蹄带回家,给家人吃  

庆幸

母亲在私自买猪蹄吃这件事后四十年

歉意

2.揣摩品味

(1)这些可爱的尤物,施尽魅力勾引着人们疯狂地进行味觉想象。(赏析修辞方法)

(2)不一会儿就把那半个猪蹄给干掉了,不仅把骨头嚼得稀烂咽了下去,还意犹未尽地舔着荷叶上面的卤水和油水。(品析加点词)

(3)文中都是用“母亲”这一称呼,题目却用“妈妈”,这是为什么?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妈妈偷吃”为标题,这既设置了悬念,也点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所以这个标题很有意味。

B. 在困难时期,母亲买猪蹄打算自己吃,但最后还是带回去给家人吃,可见母亲是个关爱家人、朴实的人。

C. 回家路上,母亲决定买猪蹄吃,是因为她认为吃者生,不吃者死,只有自己吃好,才能更好的照顾孩子。

D. 本文描写细腻、生动,通过青姨和母亲对偷吃猪蹄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寓意深刻,读了让人感慨不已。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也有人认为是歌颂母亲的伟大。你认同哪一个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