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校园欺凌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江湖恩怨是难以避免的。同样的道理,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学生,孩子之间也免不了龃龉过节,学生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其中有一种学生冲突被称为校园欺凌,它指的是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言语以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

客观地说,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在世界各国的学校中都普遍存在。我们所说的欺凌,可不光是身体暴力,任何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蓄意冲突,都可以归入到校园欺凌的范畴,包括羞辱,言语辱骂,孤立,勒索,名誉中伤,网络曝光隐私或造谣,等等。国外有个反欺凌网站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有83%的女孩、79%的男孩在学校或网络上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欺凌。

在许多人的经验里,美国或者日韩的影视剧里经常能看到有关校园欺凌的刻画和描写,在中国的影视剧中则很少看到相关的内容。但事实上,中国的校园欺凌现象不仅不比国外少,反而可能更加严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校园欺凌现象没有被正确地认知,很多时候,学生、家长以及教师都只把欺凌当作“玩笑”,充其量是“过分的玩笑”,不加以处理。在极端的例子中,习惯了中国校园管理的留学生,到了异国他乡,仍然像在国内一样欺凌同学,浑然不知自己犯下大错,他们的所作所为被所在国视为严重罪行。这样的案例,去年刚发生过,参与欺凌的几个学生均被判处数年到十数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在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最可怕的,是施暴者的不以为意。有些孩子“天真地”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有些孩子想当然地把暴力当作一个“引起关注”或是“树立威风”的方式……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的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全,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是常见的现象,这也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除去生理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青少年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而偏差的出现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包括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

“校园欺凌”对于被欺凌学生造成的伤害通常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 长期难以平复,也使部分受欺凌者发生恶逆变化, 由受欺凌者转化为欺凌者或者欺凌者的帮凶。 同时对于目睹欺凌现象的旁观者来言,也往往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或明哲守身,或不自觉的加入欺凌行列。同时对于欺凌者来言,危害也显而易见,导致欺凌者道德滑坡、人格扭曲,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受到刑事追究。

对比国外,中国的校园欺凌现象可能更加严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校园欺凌现象没有被正确地认知,很多时候,学生、家长以及教师都只把欺凌当作“玩笑”,充其量是“过分的玩笑”,不加以处理。在极端的例子中,习惯了中国校园管理的留学生,到了异国他乡,仍然像在国内一样欺凌同学,浑然不知自己犯下大错,他们的所作所为被所在国视为严重罪行。

2016年11月,针对日趋严重的校园欺凌现象,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多部门通力协作,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就校园欺凌出台的防治“组合拳”包括了三大方面的11个举措,涵盖了预防、处置和远期的防治部署。但是,在中国,针对校园欺凌,立法上仍旧空白,成文法里还没有任何一条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规定。而美国从1999年佐治亚州率先制定反校园欺凌法,到2015年3月蒙大拿州通过反校园欺凌法,全美所有50个州都有了针对校园欺凌的立法。

对照国外反对和治理校园欺凌现象的经验,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一:

“我们要通过修法、释法,让恶意造成重大伤害的欺凌者,受到纪律、法规、法律的惩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袁贵仁说,安全是一件头等要紧的大事,安全没有,教育无从谈起,成长成才也无从谈起。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涂文涛对于校园欺凌的防治,他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事后惩治,起到的是威慑作用。我不主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不要动辄就动用刑法,它对人是一辈子的影响,还是应以教育帮助为主。”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校园欺凌问题出在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遏制校园欺凌的板子不能仅打在学生身上。新的立法既要制订校园、政府、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责任清单,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 同时又要明确“预防和治理以预防为主”“惩罚和教育以教育为主”的原则,从“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惩戒”三个维度, 完善立法,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更多的孩子被“拉回来”而不是“推出去”。当然,在穷极了所有教育手段,仍有人执迷不悟的情况下,法律也应当给顽劣者以足够的时间,让其到应当去的地方反思。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从2005年开始,英国每年的11月会举办反校园欺凌周活动,培训教师,让他们掌握识别校园欺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支持学校与家庭的协调沟通,鼓励家长发现老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时,向校长或地方教育当局申诉。

在日本,许多学校有针对“心理攻击”而设立的心理咨询室,聘请律师、心理医生、退休警察和大学教授坐诊, 帮助那些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渡过难关。

(摘自网络,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校园欺凌指学生间蓄意或恶意地通过肢体、言语以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冲突。

B. 任何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蓄意冲突,都可以归入到校园欺凌的范畴,如学生间的言语辱骂、 孤立等。

C. 中国的校园欺凌现象比国外的更加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多数校园欺凌现象没有被正确地认知。

D.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校园欺凌现象立法,对比国外反对和治理校园欺凌现象的经验,我们还显得落后。

2.下列对“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危害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施暴者的不以为意,折射出青少年价值观扭曲,是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最为可怕的。

B. 青春期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全,情绪不稳定、易暴躁失控等是校园欺凌产生的心理原因。

C. 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欺凌者都会受身心创伤,且会发生恶逆变化,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D. 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旁观者因为目睹同学受欺凌而使自身道德滑坡,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3.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内外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但各国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视度有差异,对策也各不相同。

B. 针对我国校园欺凌日趋严重的现实,袁贵仁强调“法治”,涂文涛委员强调“教育帮助”。

C. 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并不只是学生的原因,校园、政府、家庭、社会都应承担各自的责任。

D. 校园欺凌中的受欺凌者易留下阴影,难以平复,为安抚他们,英国举办反校园欺凌周活动。

4.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就校园欺凌出台的防治“组合拳”包括了三大方面的11个举措,涵盖了预防、处置和远期的防治部署。

5.“链接二”中提到,“惩罚和教育以教育为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